酸雾(1)——酸醋印象
“轻松不过倒着,好吃不过饺子”。中国人爱吃饺子,吃饺子是少不了蘸醋的。长风卷地自幼怕酸,吃饺子是从来不蘸醋的。童年时坐客,被主人善意地在饺子碗里倒上醋,强忍着吃过几个饺子后,习惯不了那种酸味,干脆悄悄地一仰头一闭眼喝掉了事,“长痛不如短痛”,长酸自然也比不上短酸。主人发现长风卷地的碗里没有了醋,以为长风卷地爱吃醋,便又来向碗里倒上醋,自然又被喝掉。几个来回下来,饺子没有吃几个,醋却喝了半肚子,牙也酸倒了。最后主人正欲再来倒醋时,长风卷地眼夹酸泪,皱眉红脸,懦懦地说:“我怕酸,醋都被我喝了。”惹来全桌人的大笑。
到兰州求学时,生活还没有现在这样好,吃粮都是定量的,而且是三成粗粮,七成细粮。学校食堂里供应细粮食品是面食或大米饭,而粗粮食品则是玉米面做成的发糕或钢丝面。因为以前在家时玉米面都是做成窝头或贴成大饼子吃的,最初见到发糕时,感到很新鲜,切成方块的发糕呈金黄色,透着一股香甜味,十分诱人。拿在手里很松软,从没有见如此美味,迫不及待地咬下一口,眉头立马拧在了一起,酸的!好歹就着菜吃,能减轻许多发糕的酸味,勉强能吃进肚子。最初两年里很少买发糕吃,多数吃的是钢丝面。后来粮食供应好转,没有了细粮粗粮的分别,食堂里仍有少量发糕和钢丝面供应,就更少吃发糕了,但留下了发糕之酸的深刻印象。
曾经读到一则农村实用技术称,给杏树喷施一定醋可以提高产量。书中介绍说,因为醋中有多种氨基酸类物质,因而具有提高杏子产量的效应。当时并不明白书中所说的道理是不是属实,只是觉得有些滑稽,青杏是很酸的,再喷上酸醋,酸上加酸,产量不提高上去也不行呢?
参加工作仍在兰州,养成了对兰州清汤牛肉面的偏好,几天吃不牛肉面,便觉得心中空空落落。清汤牛肉最重要的是汤,汤的味道决定面的好吃与否。兰州牛肉面的汤,讲究用牛肉和牛骨混在一起,精心熬制一夜成底汤,再用底汤兑水加调料配制而成;有些汤的底汤没有熬到火候,几乎是白开水加调料而成,自然少了鲜美的味道。兰州的牛肉面馆餐桌上必备有醋瓶和油泼辣椒,任由顾客添加。较早的时候,长风卷地吃牛肉面只添辣椒,从不加醋的。一次吃面时无意中听到两位女顾客交谈,“你不加些醋吗?”“我不爱吃醋。”“吃牛肉面一定要加些醋的,醋能够预防肝炎。”长风卷地听罢,认为这是防病的一种说法,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便悄悄地取过醋瓶向碗里滴了几滴,喝一口发现并没有酸味,而汤的味道反而显得更鲜美了一些。从此,长风卷地吃牛肉面便少不了加几滴醋,逐渐发现,有的汤配得好,滴醋后更能提味;而凡是略加几滴醋后,马上就显出酸味来的汤都是较差的。醋也因此成为长风卷地吃牛肉面时判断汤好坏的试剂,当然用醋作试剂也被长风卷地用来熬制牛羊肉汤。
曾经出差到甘肃庆阳,独自在西峰市住过几天,街上的小吃被吃遍,最后发现还有一种叫做酸汤饺子的面食,便叫来一碗,心想如果吃不下,大不了不吃而已。所谓酸汤,实际就是由醋调制而成,棕红的汤上是一层红辣椒油,喝起来并十分酸。这是长风卷地第一次真正吃醋。
在一次同学聚会上,晚饭后二十余人坐上在草地上畅谈,直到半夜天凉,大家又转移到附近一个同学的宿舍里。有人提议找些东西吃,翻遍厨房只找到两三后面粉,油盐不缺,还有小半瓶香油,却不见一片菜叶。大家一时没有了主意,长风卷地便自告奋勇,充任主厨。和面烧水,揪面片儿,另取一锅烧水,水滚开后学着酸汤饺子的方法将小半瓶醋悉数倒入其中,再撒进一些盐、味精,点上几滴香油,就调配成了名副其实的酸汤,浇在煮好的面片上,每人一碗,结果大家风卷残云般将面与酸汤一扫而光,口中忙不迭地渍渍称善。至今同学们见面还会赞美那一顿酸汤面的甘美。
曾经在甘肃乡下农民家里吃过一次浆水面,浆水面就是浇有浆水的面条,没有其它味,唯有酸而已。那个时候还没有现在说样挑食,强忍着吃了两碗,表示对主人的谢意。“牙落吞进肚”,长风卷地那次可是笑在脸上,酸在心中。兰州市有几家专买浆水面的饭馆,被同事们裹胁着吃过几次,主要是几家浆水面馆无一例外地都同时供应卤猪手,就因为偏爱卤猪手,才半推半就接受同事们的裹胁。浆水面馆里待客人落座后,先是奉上一盆浆水,清凉的浆水上漂着几朵葱花和细细的红辣椒圈,最惹食欲,喝上一口酸味并不十足,夏天喝来很惬意。待浆水面上桌,汤清面细,同样浮荡着葱花和红辣椒,桌上还配有咸韮菜沫、虎皮辣子等小菜,眼福挑起口欲,吃起来味道果然不错,对其酸味的感觉因此就轻了许多,只是怕酸的我从未独自吃过兰州的浆水面。
成家后学会炒菜,看到食谱上说,醋可以保护青菜中的营养成分不流失,因此炒菜时也会滴上几滴醋,以不用酸味为原则,至于是否味道更鲜美,并没有留过心。后来发现,炒洋芋丝却少不了醋,必须变成醋溜洋芋丝方好。一般醋有色,加多后使菜变色,便试着用白醋洋芋丝,炒出来之后,丝丝清白分明,再配几只红尖椒,效果很不错。白醋唯有刺鼻的酸味,因此对洋芋自身的味影响较小,能够吃出洋芋的独特风味。至于醋溜白菜,则非红醋不可。
长风卷地的岳母是东北人,每年入秋时都要淹制一大缸酸白菜。方法很简单,白菜一劈两半儿,去掉外部的老叶,晾几天后,置于缸中,加入凉开水淹没白菜,菜上再镇压石块以防止菜浮起,到春节前就可以食用了。岳母最擅长做酸菜汤,将切成细丝的酸白菜投入鸡汤或肉汤中文火慢炖,并加以海米或肥猪肉片之类,味道很不错,长风卷地每次都能喝一些,酸菜汤便成为招待姑爷必不可少的一道佳肴。岳母还爱用酸菜包饺子,长风卷地只尝过几个。岳母知道长风卷地怕酸,从来不用酸菜饺子招待我这个姑爷。妻是极少吃肥肉的,却能吃几块酸菜汤中煮过的肥肉。因为经酸菜汤煮过,肥肉油腻会削弱许多。妻最爱吃岳母淹制的酸菜,每每从娘上带回酸菜,或细切成丝凉拌,或与肥肉炒食。
兰州牛肉面馆里,许多吃面的人加醋是很多的。长风卷地就曾见到一位老兄,倒醋倒得直把汤逼到碗边上,看得长风卷地心中直笑:“这哪里是调味,简直就是喝醋!”
怕醋的长风卷地不明白,醋是调味品,有的人见醋便眉头大皱,有的人则视醋如佳肴,为什么人们对醋的感觉差别这样大?吃醋是不是人的天性之一?长风卷地是不是一个不吃醋的另类呢?
待续……
[长风卷地]2007年7月8日初稿,9月26日定稿于兰州
酸雾(2)——说酸
大概每个人都有过口中泛酸的体验,人们对酸味都是很熟悉的。酸味是一种让人感到很不舒服的滋味。因此又经常被引伸用来形容许多不舒服的感受,如心酸、辛酸、酸楚,腰酸背疼,等等。
口中泛酸可由很多种原因引起。有的仅是人们的身体对某种状况的反应,精神紧张、过度疲劳,或情绪低沉时,会导致大脑功能紊乱,不能良好地调控胃拟的分泌,导致胃酸分泌过多,因而会泛酸。饮食不当,吃得过多、过甜、过咸、过辣、过酸、过凉、过烫等,都会刺激胃酸分泌增加,同样会引起口中泛酸。某些粗粮,如红薯、玉米之类含淀粉、糖含量丰富的食物,也会刺激胃酸的分泌,这些东西特吃得过多时,食物在胃中消化不及时,会诱发食物的发酵过程,从而引起口中泛酸。长风卷地的一位同事,有一次胃胀难受,笑言:“中午吃的馒头几乎是死西的,现在在肚子里却发了起来!”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利血平等,也可刺激胃酸的分泌,从而口中泛酸。上述这些都是生理性泛酸,不用治疗,不良情况一过,泛酸现象也自动消失了。
另一类泛酸是病理性泛酸,如慢性胃炎、胃溃疡等,也会促进胃酸增多而泛酸。这类泛酸就需要找医生治疗了,否则一辈子脱不开酸楚!
酸甜苦辣咸五味中,只有酸味可以由人体内产生。胃酸是人类消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质,是胃壁分泌的盐酸。胃酸的首要作用是维持胃囊中的高酸度环境,以抑制外来杂菌的滋生。我们吃的食物中有很多杂菌,而我们的胃囊里的温湿度条件最适合这些杂菌生长,若不抑制它们,是很危险的。人体胃囊里的酸碱度值高达3左右,食物、饮水,以及口腔中的细菌很难闯过胃酸这道防线,进入胃中几乎就会全军覆没。胃酸还可以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发生变性,而易于被消化,胃中消化蛋白质的胃蛋白酶只有在盐酸作用下才能初步消化蛋白质。胃酸进入小肠后还会间接促进胰液和胆汁的分泌,以便吸收营养。胃酸还能促进铁和钙的吸收。
正如俗话的那样,凡事都有一个度,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胃酸少了会导致消化不良,营养不足;而胃酸多就会泛酸。胃囊与食管连接处有括约肌,是胃与食管之间的阀门。这个括约肌松驰,就会导致胃内的东西倒流到食管里。由于胃内属于高酸环境,食管黏膜耐酸性差,无法承受倒流回来的高酸物质的刺激,而出现泛酸、“烧心”、呕吐等症状。
人体用酸消化吸收营养,其他生物也会利用酸来消化吸收营养。细菌等微生物同样也是依靠酸消化吸收营养的。细菌是单细胞生物,无法把较大块的有机物质吞进体内消化,因而就向体外环境中分泌有机酸,将固体有机物分解成利于吸收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再吸收利用。这就是许多有机物在适宜的温湿度环境中放久之后就会散发出酸味的原因。
植物也会利用酸。大多数植物自身不能传播种子,有些植物就设法让动物传播种子,其中一种方式就是结果子让动物吃,而把经过特别封装的种子裹在果子里。如杏核、桃核、核桃等,这些种子有的封装在坚硬的外壳里,颗粒较大,动物无法将其吃进肚子里。动物吃完外面的果肉之后,把种子丢在旷野里,从而达到播种的目的。有些植物的种子种皮不仅紧密坚实而且滑润,动物吃进肚子不易被消化,最终排出体外,可谓是施肥播种一次完成。果实在生长过程中,一直比较脆嫩,很容易被动物们吃掉,这时种子还没有成熟,起不到播种效果。许多植物因此进化出一个特性,这就是在向成熟的果实中添加酸味物质,对那些饥肠漉漉的动物们说:“我还没有成熟,不能吃的。”许多植物的幼果是相当酸的,梨、枣、杏、李、梅、橘、葡萄等树,都是如此。梨树做得最绝,不仅幼果是酸的,其成熟果实中包含种子的果核部分也带有酸味,似乎在无言地说:“好了,朋友,吃到这里就行了。凡事留些余地,与人方便,于己方便,你好我好大家好!”明末清初的才子金圣叹,曾经评过《水浒传》,后来他被卷入一个案子而被判死刑。临刑前金圣叹出了一副上联“莲子心中苦”,要儿子对下联,看着儿子愁苦的样子,金圣叹叹道:“梨儿腹内酸”。
酸味对动物们具有很强的警示作用。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吃太酸的东西酸倒大牙,不仅极其难受,短时间内还不能再嚼别的东西。大牙是许多动物赖以为生的利器,牙根上神经非常密集,非常敏感,从而能得到很好的保护。
人们大多对酸深有体会,一想到酸味,牙根就会大受刺激,唾液的分泌量就会大增。六朝志人小说《世说新语•假谲》,说的是三国时曹操率军讨伐张绣的行军途中,夏日炎炎,人马干渴。曹操眉头一皱,心生一计,挥鞭一指道:“大家坚持一下,前面有一片梅树林子,梅子马上就熟了,正好解渴。”将士们听罢,立刻舌底生津,精神为之大振,在对梅子的渴望中大步流星起来。这段故事被罗贯中引到《三国演义》中,成为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宴席上一段趣门。曹操曾帅军行进,炎炎烈日下,找不到饮水,将士们口干舌燥,疲惫不堪。成语“望梅止渴”就来自这一典故。
按理说,人体可能制造足够用的酸,不需要从食物里再获取酸。人们吃酸东西而倒牙,正是不需要外来酸的体现。
因为泛酸、酸倒大牙,所以一般来说,人们对酸涩没有成熟的果子都敬而远之。但是,中国人却对醋的喜爱有加。怕酸的长风卷地对此迷惑不解!
待续……
[长风卷地]2007年7月8日初稿,9月26日定稿于兰州
[ 本帖最后由 长风卷地 于 2007-9-29 12:20 编辑 ]
别后经年 (2007-9-27 17:31:49)
俺来坐理解的沙发!;P :lol
长风卷地 (2007-9-27 17:31:59)
酸雾(3)——酸醋见闻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酸的形象大使——醋,赫然位列其六,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必备之物。孔夫子就曾因醋的缘故开过学生的玩笑。《论语∙公冶长》记载“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醘焉,乞诸其邻而与之’”,大意是“谁说微生这个人鲠直?有人向他借醋(孔子时代称醋为醘),他不直接告诉人家自己家里没有醋,而是跑到邻居家里借来,再交给借醋人”。
现代中国的饮食中,酸味食品更是大放异彩,从南到将,从东到西,有各式各样的泡菜、酸菜,也有以泡菜、酸菜为原料烹制的热菜,还有各种发酵而成的酸汤。
长风卷地在甘肃生活工作已久,对甘肃人的吃酸有所了解
甘肃中部到天水一带,许多农户喜欢自酿醋食用,特别是一些干旱山区的农家几乎家家自酿醋食用。用麦麸为原料,配好以后封装在缸中发酵,缸底预留洞口,发酵成熟后即有醋液从洞口滴下,可以随取随用,很方便的。甘肃陇南的农户则用大米自酿醋食用。有朋友称,农户自酿的醋比商品醋好吃,带有一种特殊的米香,出差下乡时便专门去农户家里寻醋买醋。
甘肃自兰州而东,许多地方的人都有夏天吃浆水面的习俗。就长风卷地所知,甘肃各地的浆水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兰州的浆水以用芹菜、苦苦菜等菜加面汤发酵而成,菜比较少因而汤比较清亮。每到夏天,兰州的浆水不仅用来浇面吃,兰州人还喜欢喝浆水,许多地道的老兰州人喝浆水就像南方人喝酸梅汤一样普遍,进门往往先舀上一碗浆水解渴。有人曾建议把兰州的浆水做罐装饮料推向市场,这是个很不错的主意。每到夏天,兰州街上常见出售自制的小贩,装在塑料袋中,一块钱一袋,正可供三口人家一餐之用,销量很可观的。天水的浆水做法与兰州相似,但吃法有所不同。天水人一般吃热浆水,即将浆烧开后,另用油炝葱花及红辣椒等,浇在热浆水上食用。兰州人则一般食用凉浆水,炝过葱花和红辣椒等直接浇在凉浆水上食用。甘肃陇南农村几乎家家离不开浆水,不过不叫浆水而只称酸菜,酸菜与汤均可吃。兰州的浆水则一般并不吃菜,这是陇南浆水与兰州浆水不同的地方。陇南的酸菜主要原料是芹菜、野菜等,其做法是先用面粉在开水中打成稀糊糊,再冲入凉开水,芹菜、野菜等洗净焯水后浸入浆汤中,加入酸菜引子,菜上压以洗净的石块,几天后就可以吃了。酸菜可以炒着吃,也可以直接加在煮好的面中与面同吃。陇南人还经常用酸菜汤拌饭吃。陇南农村主食中洋芋占有较大比例,主要是煮食,讲究一些的,还会把煮熟的洋芋在酸菜汤中打碎成糊状,称为酸菜洋芋搅团,目前已发展为陇南的一道特色菜。陇南气候比较湿润,贮放时间一长,洋芋表面就会变绿,吃起来口感发涩,而且有毒,据称陇南人对表皮变绿的洋芋就着酸菜汤照吃不误,却从未说有人因此而中毒,大概是酸菜有解毒作用吧?
说到吃醋,不能不说山西人,山西人以嗜醋著名。传说上世纪三十年代,“阎冯倒蒋”大战时,阎锡山的晋军一支部队被中央军包围在一座山上三天三夜,时值盛夏,可被围困的晋军居然安然无恙。原来山西人爱吃醋,晋军每人腰间都吊着一个醋葫芦,渴了就喝上一口,因此不怕酷暑。盛传当时流行一句顺口溜:“山西老乡爱吃醋,交枪不交醋葫芦。”山西人被称为“老西儿”,其实是源自山西人爱吃醋的缘故。醋在古代称为“醘”,“醘”字读音与“西”相同,“老西儿”原本是“老醘儿”,就是老醋坛子。认真分析起来,“醘”的读音实际就是人喝了很酸的东西时,牙根受刺激,不由自主地发出的“唏嘘”的声音。
有一个传说解释古代称为醋为醘的由来。相传,商朝殷纣王为给妲己治病,在都城朝歌修建“摘心(星)楼”要取忠心耿耿的亚相比干的七巧玲珑心。但食用人心需药引——一种用山泉水和高粱酿重的酒。纣王号令天下臣民进献,晋阳官员便将出产于晋阳西南四十里吕梁山下汾河边的高梁酒进献,派制酒工匠同运输挑夫日夜兼程赶往朝歌。不料天热路远,酒溢出一股异味,制酒工匠情知不妙,高粱酒已变质。工匠想,变质的酒送去必死无疑,准备逃走。但毕竟是亲手酿造的美酒,丢掉又于心不忍,想带一些走。不料拆开泥封,却闻到一股诱人的异香,尝了一尝,酸味沁心。工匠大喜,逃回家后,琢磨着又做了些,请乡邻们品尝,人人赞不绝口。后来人们发现,这“酒”有药用价值,能治拉肚子和感冒,还能增加食欲。晋阳官员听说,索取一坛献于纣王。纣王以为是酒,不料却酸的要命,喝后“唏嘘”不已。妲妃问这“酒”的名字时,献“酒”者灵机一动,便称这种“酒”叫“醯”。“醯”这个命名很合乎中国人“自呼其名”的命名法则,除去纣王妲妃的传说成分,这个传说确实道出了人所感受到的“醯”的特点。酒变酸后,原本不习惯吃醋而怕酸的人,喝起来自然“唏嘘”不已,当人们因为某种原因习惯吃醋后,就要为醋起一个名字,以方便交流。用“唏嘘”之声来称呼它,意味着这就是那种喝后让你“唏嘘”不己的“醯”,既简单,又明了!
山西人嗜醋如命,仅是一个突出例子。我国许多地方的人们比起山西人来,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许多地方的人更喜欢吃酸菜。陕西南部的人也是吃酸的行家里手,认为“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其酸食随便就可以举出一堆,浆水菜酸、泡菜酸、酸辣肚片、酸辣鸡丁、酸辣洋芋丝,等等。四川人除了麻辣烫著名外,另一道著名的菜肴就是四川泡菜。而远在东北的朝鲜族人同样以其酸辣味的泡菜名扬全国。湘西苗族人流传着一句民谣:“苗家不吃酸,走路打弄穿(踉踉跄跄的意思)”。侗族人有歌唱道“侗家个个爱吃酸,酸菜送饭赛神仙。哪天没有酸送饭,哪天做活腰就软”,而且他们酸菜的品种多得难以计数,豆角酸、青菜酸、蒜头酸、艽头酸、萝卜酸、辣椒酸、鲤鱼酸、草鱼酸、虾子酸、鹅肉酸、鸭肉酸、猪肉酸,真个是誓将酸味进行到底。土家族分布在鄂西与湘西,主要在武陵源山区和大巴山区,吃菜讲究酸、辣、香。在云贵高原,生活在亚热带的云南西双版纳的布朗族也喜欢吃酸茶、嚼槟榔。而傣族则嗜酸笋,每年都要泡制大量的酸笋。
中国有四大名醋产地,分别为江苏镇江、四川阆中、福建永春和山西清徐,它们正好呈东西南北十字交叉状。这足以说明,中华大地上有一个辽阔的吃酸地带。
为什么在中华大地上,爱吃酸的人口分布这么广呢?
长风卷地曾试图解释甘肃人爱吃酸的原因。认为甘肃偏居大西北,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生活在偏远山区的人们不容易得到盐,而吃饭总要有些滋味,因此就用酸汤或自核醋来代替盐调味。但后来发现陇南的岷县就盛产井盐,曾经是周边地区食盐的主要供应地。也就是说,甘肃的天水、陇南一带的人们爱吃酸并不是缺盐的缘故。
有些解释说,人们吃酸是因为有很多好处,如帮助消化、驱寒、去湿、解暑、化软水质、保存熟食,以及保健、美容,等等,不一而足。许多人还认为,包括许多传说,是古人发现了酸食的好处,因而开始了吃酸的历史。这种说法是很难令人信服的。因为酸味是一种使人很不舒服的滋味,一个并没有吃酸习惯的人,即使明明道酸食的好处,也很难喜爱上酸食。“良药苦口利于病”,人们吃药总是大皱其眉的。有些中草药具有良好的保健功效,但就是因为其味苦或口感不佳,仍然很少有人能够坚持常吃不懈。由人们的这一日常生活现象就可以推知,古人不太可能因为发现酸食的好处而养成吃酸食的习惯。更何况食物发酸以后,意味着开始***,吃下去是很容易生病的,避之犹恐不及,又怎么会故意去吃,故意让食物变酸再吃呢?
总起来说,喜欢吃酸属于饮食习惯的问题,许多人是因为从小随着父母吃饭而养成吃酸的习惯。如果从小很少接触酸食,长大以后也就对酸食没有特殊的偏好,甚至怕吃酸食。一个人如此,一个群体也度如此。喜食酸食的人们实质是代代相传沿习下来的饮食风俗。至于酸食的好处,应该是人们在长期吃酸中总结的经验。知道酸食的好处是吃酸风俗的结果,而不是吃酸风俗形成的原因!
从中国如此辽阔的食酸地带来看,各地食酸习惯由来已久。问题是这种习惯是如何形成的呢?
看来单从酸食的习惯中是很难找到原因的。说了这么多,很多朋友可能早就联想起与酸食有关的一个说法,“吃醋”其实是一个双关语。长风卷地认为在“吃醋”中有可能找到酸食习惯的原因。请看后贴《酸在肚,醋在心》
[长风卷地]2007年7月8日初稿,9月26日定稿于兰州
[ 本帖最后由 长风卷地 于 2007-9-27 17:46 编辑 ]
长风卷地 (2007-9-27 17:32:32)
酸雾(4)——酸在肚,醋在心——醋诗赏析
恭喜郎君又有她,侬今洗手不当家。开门诸事都交付,柴米油盐酱与茶。
这是明代一位才女在夫君纳妾之日写给丈夫的诗,该诗自然天成,妙取横生。
首先,女诗人在恭喜郎君迎娶新妇的同时,似乎也在庆幸自己从繁重繁琐的家务劳动中解脱了出来,落得一身轻松。诗人打算以自己的正房之尊把天天纠缠在身的开门诸般事务都交付给新妇去打点,并一一交付清楚。此时的女诗人会想起,自己曾经夙兴夜寐操心不已的这些家务事儿,既单调乏味,又劳心伤神,当其中的某件事短缺、家中存量又日渐其少时,那种揪心的滋味非常不好受;女诗人还会想起“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的俗话,如今自己从当家中脱身出来,大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之叹,一定会生出“多年的媳妇熬成婆”的解放之畅快。“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刻画的正是女诗人此时的心情。
其次,当我们回味女诗人交付的开门诸事时,又会觉得诗人另有话说。且看女诗人交付的开门诸事是什么?是“柴米油盐酱与茶”,共有六件,但是大家公认的是开门七件事,即“柴米油盐酱醋茶”。两相比较,读者就会明白女诗人少提了“醋”一件事。为什么会这样呢?女诗人似乎是在说,自己的字典里没有“醋”字,言下之意“自己从来不吃醋”。读者还会奇怪,虽然女诗人自己不吃醋,并不表明她的家人也都不吃醋,并不表明她的家里不备醋。那么女诗人不把醋交付给新妇是什么用意呢?智慧老人——老子曾说过“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示于人”。看来女诗人把醋看成了家中的利器,自然也不可示于人,女诗人擅有正房之专,自然有权决定新妇的责权利,交付一切而唯独不交付醋,是在无言地明令新妇:“你没有吃醋的权利!”
再从“开门诸事”四个字出发去分析,我们会感到诗中还有弦外之音。“诸事”表示各种各样的事情,“诸事都交付”意味着把一切都都交付出来,包括丈夫在内,都交付给新妇,唯独交付不了的只是醋一件事。李白有诗描述了与女诗人同样的心情:“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由此看来,不是女诗人不想交付醋,分明是人们都是“只见新人笑,不见旧人哭”,由于新妇的到来,女诗人免不了被冷落一边,被剥夺了一切,剩下的只有去不了而且相看两不厌的大大的醋坛子了!女诗人自身像一面大镜子,面对着醋坛子,心中又映出另一只“醋坛子”,醋味弥漫开来,她想吃也得吃,不想吃也得吃,醋意朦胧,酸气悠悠,不仅酸到了牙根儿,更是把满口的牙齿泡酥泡软冲落进肚子里,此中的酸已无法形诸语言,以至于酸得说不出那个简简单单的“醋”字!
诗贵在耐人回味,要有一唱三叹之妙。这首写醋的诗确实做到了“耐人回味,一唱三叹”,惟妙肖惟地刻画了一位“吃醋”女性的形象,刻画出女性醋意乍起、妒火中烧,既遮遮掩掩,又想找人倾述一番却无从倾述的情态,那种“变换其辞,颠倒其事”的“欲说还休,欲说还休”的样子,与真实吃醋时那种皱眉头、吸凉气、唏噓不已而又百般不得缓解的情形,十分相似。
咱们中国人的老祖宗真正的是绝顶明察秋毫,绝顶高瞻远瞩,深知后代子孙性格内向含蓄,最容易 “吃醋”;更深知随着社会的发展,男女交往日见其繁,“吃醋”的事儿愈加难免。然而,“吃醋”的心理状态又是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而发明出醋这样一奇奇妙妙的东西,让子孙后代来形容刻画“吃醋”心理,让子孙后代们在吃这种棕色酸劲十足的液体的过程体会“吃醋”,让每个人都体会到“吃醋”,体会到其中的酸楚。祖先还告戒后人“已所不为勿施于人”,自己吃不得醋,自然也不要让别人吃醋。在现代社会里,夫妻都要去工作挣钱养家糊口,各自免不了与异性交往,但这些交往不宜带回家庭生活中来。否则,经常在配偶面前谈论异性,并多多少少带上一些欣赏的色彩,自然会引起对方“吃醋”。配偶“吃醋”是个危险信号,如果另一方对此浑然不觉,继续大谈特谈异性,并集中在少数几个最熟悉的异性身上,配偶的醋意自然越来越浓,以至于擦出无名之火花,家庭危机就此触发,许许多多的家庭就此滑向分崩离析的深渊。所以,只有每个人都体会到“吃醋”的难受,才能在“吃醋”这一点上做到“已所不为勿施于人”,这是家庭和睦、和谐的保障之一。
两般吃醋,相似的感受,中国人又是怎样把两个吃醋联系在一起呢?请看下一贴:女人醋。
[ 本帖最后由 长风卷地 于 2007-9-27 17:47 编辑 ]
别后经年 (2007-9-27 17:32:42)
完整版的哟!:victory:
长风卷地 (2007-9-27 17:37:21)
酸雾(5)——女人•醋
唐太宗一日心血来潮赐给兵部尚书任瑰两名国色天香的宫女,太宗皇帝满心喜欢地等着任尚书次日前来三叩九拜谢主龙恩。却见任瑰很快回朝来谢恩,脸上不见半点欢愉之色,反而罩满沮丧。
唐太宗莫明其妙:“任爱卿为什么会这样?”
任瑰老实回答:“微臣的夫人容不得两个美女,见到二人立刻暴跳如雷,扑上前去将二人乌云般的秀发撕个一干二净,直把二人的头顶变成了荒山秃岭。微臣也被赶出了家门。”
太宗皇帝见任瑰如此委屈,便宽慰说:“朕本想为爱卿办件好事,给爱卿身边添办几个女子以娱乐身心,未想到尊夫人不见容。好吧,朕派人去劝说劝说尊夫人,为爱卿解难。”
太宗皇帝派人到任府,劝说任瑰的夫人柳氏:“任瑰是三品大员,按规定理应置备姬妾。夫人不应该心生嫉妒!”
柳氏却坚定地回答:“小女子与任瑰是结发夫妻,都出身微贱,互相搀扶着,才有了今天的荣华富贵。今天让任瑰多置姬妾,小女子还不如死了好!”
太宗皇帝听罢使臣带回的柳氏的话,有些上火:“朕好言相劝,原本是尊重你们妇道人家,你却丝毫不给朕面子!”原来,古时候中国实行的是一妻多妾制,而且“男主外,女主内”,外面的事儿是丈夫说了算,家中的事儿则是妻子说了算,男人纳妾属于家事儿,要征得妻子的同意才行。尽管丈夫掌握着休妻的权力,除非妻子犯有不可饶恕的大错,一般不会轻易给妻子签发下岗证的。因为古时候婚姻嫁娶极其讲究门当户对,一对夫妻往往联系着两个势力相当的家族,轻易休妻会引起两个家族的矛盾,大家都没有好果子吃。丈夫们不能休掉主内的妻子,就只能尽量听命了。唐太宗虽然贵为皇帝,也不能不考虑这些。柳氏已经把话说绝了,弄得唐太宗很是下不来台。
太宗皇帝只好自己找驴下坡。唐太宗命宦官敢一壶酒赐给柳氏,并传话:“你想死,朕今天就给你一个痛快了断,这壶酒喝下去就死。你如果保证今后不嫉妒那两个宫女,也可以不喝这壶酒;否则就请饮酒!”
一席话把任瑰唬得三魂飞了两魂,五魄散了四点九三八魄,情知不妙,但也不敢多言,只得跪地原地,心中一次又一次地默念玉皇大帝、如来佛祖、观世音、笑弥勒、张天师、真主、上帝、圣灵、圣子、铁拐子、吕洞宾、孙悟空、猪八戒等等,等等,一心希望哪位过路的神仙大发慈悲,暂时迷住柳氏夫人的嫉妒心。
不久宦官回来交旨:“奴才尊照万岁爷的吩咐到任尚书的府上,宣过圣旨后,柳氏夫人二话没说,接过金壶仰头一饮而尽。”
唐太宗听罢,脸色为之肃然,对任瑰说道:“柳氏夫人竟如此刚烈!朕也感到害怕。这件事情就到此为止了,任爱卿回府吧!”
任瑰仓惶谢恩后,起身向家飞跑。一边跑,一边念叨:“夫人啊,你这是何苦呀?你心中有气,完全可以向我发啊,无论如何也不能与但皇上较真呀!你暂时忍下这口气,我完全可以天天晚上在床前跪搓板为你老人家消气呀!说什么也比喝那毒酒好呀!”
昏头胀脑的任尚书赶回家中,见家人们一个个垂头丧气地站在堂下,顾不上说话便一头冲进内室,见夫人躺在床上,伸手一试还有气息,立马高声大叫:“快来人!快去熬绿豆汤!快去请大夫!”皇帝赐死原本是绝不能解救的,所以任府上下只能束手。但唐太宗后来说:“这件事情到此为止”,明言不再追究什么,暗示着如果柳氏尚未毒发身亡,听凭任府所为。这才有了任瑰的狂呼乱叫。
任瑰的叫声刚刚落地,就听到柳氏缓缓说道:“不用!有什么了不起的?以为我不敢喝吗?慢说只是小小的一瓶子,就是一大坛子,我也照喝!不就是醋嘛!”
上述故事被唐朝人张鹫记录在《朝野佥载》一书中。原文如下:
初,兵部尚书任瑰敕赐宫女二人,皆国色。妻妒,烂女头发秃尽。太宗闻之,令上宫赍壶瓶酒赐之,云:“饮之立死。瑰三品,合置姬媵。尔后不妒,不须饮;若妒,即饮之。”柳氏拜讫,曰:“妾与瑰结发夫妻,俱出微贱,更相辅翼,遂致荣官。瑰今多内嬖,诚不如死。”饮尽而卧,然实非鸩也,至夜睡醒。帝谓瑰曰:“其性如此,朕亦当畏之。”因诏二女令别宅安置。
另有唐朝人刘餗写的《隋唐嘉话》一书,却把这件事情记在房玄龄的名下。原文如下:
梁公夫人至妒。太宗将赐公美女,屡辞不受。帝乃令皇后召夫人,告以媵妾之流,今有常制,且司空年暮,帝欲有所优诏之意。夫人执心不回。帝乃令谓之曰:“若宁不妒而生,宁妒不死?”曰:“妾宁妒而死。”乃遣酌卮酒与之,曰:“若然,可饮此鸩。”一举便尽,无所留难。帝曰:“我尚畏见,何况于玄龄!”
从上面的记录来看,两书说的应该是同一件事,只是在传述过程中张冠李戴,形成了两个版本,甚至有可能故事的主角原本既不是任瑰的柳氏夫人,也不是房玄龄的夫人。许多人称,“形容女人嫉妒为吃醋”就来源于上述故事,而且大多数人知道的都是房玄龄的故事。张鹫早于刘餗大约二十多年,张鹫还曾在相当于今天外交部任过鸿胪丞一职,刘餗的生平不太清楚,只知道他是史学家刘知几的儿子。二人都有机会接触到朝庭传闻,相对说来,张鹫更容易接触到传闻的原始面貌,其记录应该更接近原貌,不知为什么,大多数人相信故事发生在房玄龄身上,以至于有一部电视剧叫《千古风流一坛醋》,演绎的正是房玄龄与其夫人的爱情故事,大概是房玄龄更著名吧?
张鹫和刘餗二的记述中都没有提醋字,由此看来,很可能是后来好事的人们,将上述故事附会成女人吃醋的故事。长风卷地改写上述故事时也采用了这个说法,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想引出两个话题。一是酒与醋有着某种联系,至少在古时候醋与酒很像,否则好事者不太容易把故事中的酒说成醋,至于酒与醋还有哪些联系,以后再说。二是女人在生活中爱吃醋、爱嫉妒,而且自古到今一直都是这样的,否则好事者就无法把吃醋与嫉妒联系起来,这个故事也就流传不到今天。
嫉妒心理,大部分人都经历过。大概说来,嫉妒表现为既无可奈何,又欲罢不能,非常地不能自己;吃到酸物时的感觉则是唏嘘不已,既难受又无可奈何,二者十分相似。照这样看来,用“吃醋”形容“嫉妒”,也确实有一定道理。问题是,有些男人也爱吃醋,男人们也会嫉妒,为什么古人们只说女人“吃醋”呢?当然,现在也开始说男人“吃醋”了,这只是一种推广性的作法,要追究“吃醋”的传统,必须从女人们身上找原因。长风卷地猜想,大概是民间早就存在用“吃醋”来形容女人妒火中烧的戏谑说法,后来好事者又把这一比喻附会到名人身上,因而显得更有趣味更有说服力,房玄龄老先生为此受水也就不足为奇了。
既然男人女人都吃醋、都嫉妒,那么单说女人“吃醋”就说明:女人的吃醋不是饮食习惯问题,而是一种看似无缘无故的现象,或者说是一种与男人吃醋大相经庭的现象,它还会比一般的吃醋更厉害,以至于不顾一切地大口喝醋,就像故事中的任夫人或房夫人喝酒那样。而且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还要经常发生着,为人们所熟悉,只有这样,好事者们才会把任夫人或房夫人的喝酒演绎成喝醋。
既然女人们的吃醋另有原因,我们也就不难猜想,在这一原因的强烈驱动下,女人们是不得不喝醋,不喝醋就身不由已。
那么女人们为什么要猛喝能酸倒牙的醋呢?请见后贴《女人酸》!
[长风卷地] 2007年9月3日初稿,9月9日定稿于兰州
“轻松不过倒着,好吃不过饺子”。中国人爱吃饺子,吃饺子是少不了蘸醋的。长风卷地自幼怕酸,吃饺子是从来不蘸醋的。童年时坐客,被主人善意地在饺子碗里倒上醋,强忍着吃过几个饺子后,习惯不了那种酸味,干脆悄悄地一仰头一闭眼喝掉了事,“长痛不如短痛”,长酸自然也比不上短酸。主人发现长风卷地的碗里没有了醋,以为长风卷地爱吃醋,便又来向碗里倒上醋,自然又被喝掉。几个来回下来,饺子没有吃几个,醋却喝了半肚子,牙也酸倒了。最后主人正欲再来倒醋时,长风卷地眼夹酸泪,皱眉红脸,懦懦地说:“我怕酸,醋都被我喝了。”惹来全桌人的大笑。
到兰州求学时,生活还没有现在这样好,吃粮都是定量的,而且是三成粗粮,七成细粮。学校食堂里供应细粮食品是面食或大米饭,而粗粮食品则是玉米面做成的发糕或钢丝面。因为以前在家时玉米面都是做成窝头或贴成大饼子吃的,最初见到发糕时,感到很新鲜,切成方块的发糕呈金黄色,透着一股香甜味,十分诱人。拿在手里很松软,从没有见如此美味,迫不及待地咬下一口,眉头立马拧在了一起,酸的!好歹就着菜吃,能减轻许多发糕的酸味,勉强能吃进肚子。最初两年里很少买发糕吃,多数吃的是钢丝面。后来粮食供应好转,没有了细粮粗粮的分别,食堂里仍有少量发糕和钢丝面供应,就更少吃发糕了,但留下了发糕之酸的深刻印象。
曾经读到一则农村实用技术称,给杏树喷施一定醋可以提高产量。书中介绍说,因为醋中有多种氨基酸类物质,因而具有提高杏子产量的效应。当时并不明白书中所说的道理是不是属实,只是觉得有些滑稽,青杏是很酸的,再喷上酸醋,酸上加酸,产量不提高上去也不行呢?
参加工作仍在兰州,养成了对兰州清汤牛肉面的偏好,几天吃不牛肉面,便觉得心中空空落落。清汤牛肉最重要的是汤,汤的味道决定面的好吃与否。兰州牛肉面的汤,讲究用牛肉和牛骨混在一起,精心熬制一夜成底汤,再用底汤兑水加调料配制而成;有些汤的底汤没有熬到火候,几乎是白开水加调料而成,自然少了鲜美的味道。兰州的牛肉面馆餐桌上必备有醋瓶和油泼辣椒,任由顾客添加。较早的时候,长风卷地吃牛肉面只添辣椒,从不加醋的。一次吃面时无意中听到两位女顾客交谈,“你不加些醋吗?”“我不爱吃醋。”“吃牛肉面一定要加些醋的,醋能够预防肝炎。”长风卷地听罢,认为这是防病的一种说法,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便悄悄地取过醋瓶向碗里滴了几滴,喝一口发现并没有酸味,而汤的味道反而显得更鲜美了一些。从此,长风卷地吃牛肉面便少不了加几滴醋,逐渐发现,有的汤配得好,滴醋后更能提味;而凡是略加几滴醋后,马上就显出酸味来的汤都是较差的。醋也因此成为长风卷地吃牛肉面时判断汤好坏的试剂,当然用醋作试剂也被长风卷地用来熬制牛羊肉汤。
曾经出差到甘肃庆阳,独自在西峰市住过几天,街上的小吃被吃遍,最后发现还有一种叫做酸汤饺子的面食,便叫来一碗,心想如果吃不下,大不了不吃而已。所谓酸汤,实际就是由醋调制而成,棕红的汤上是一层红辣椒油,喝起来并十分酸。这是长风卷地第一次真正吃醋。
在一次同学聚会上,晚饭后二十余人坐上在草地上畅谈,直到半夜天凉,大家又转移到附近一个同学的宿舍里。有人提议找些东西吃,翻遍厨房只找到两三后面粉,油盐不缺,还有小半瓶香油,却不见一片菜叶。大家一时没有了主意,长风卷地便自告奋勇,充任主厨。和面烧水,揪面片儿,另取一锅烧水,水滚开后学着酸汤饺子的方法将小半瓶醋悉数倒入其中,再撒进一些盐、味精,点上几滴香油,就调配成了名副其实的酸汤,浇在煮好的面片上,每人一碗,结果大家风卷残云般将面与酸汤一扫而光,口中忙不迭地渍渍称善。至今同学们见面还会赞美那一顿酸汤面的甘美。
曾经在甘肃乡下农民家里吃过一次浆水面,浆水面就是浇有浆水的面条,没有其它味,唯有酸而已。那个时候还没有现在说样挑食,强忍着吃了两碗,表示对主人的谢意。“牙落吞进肚”,长风卷地那次可是笑在脸上,酸在心中。兰州市有几家专买浆水面的饭馆,被同事们裹胁着吃过几次,主要是几家浆水面馆无一例外地都同时供应卤猪手,就因为偏爱卤猪手,才半推半就接受同事们的裹胁。浆水面馆里待客人落座后,先是奉上一盆浆水,清凉的浆水上漂着几朵葱花和细细的红辣椒圈,最惹食欲,喝上一口酸味并不十足,夏天喝来很惬意。待浆水面上桌,汤清面细,同样浮荡着葱花和红辣椒,桌上还配有咸韮菜沫、虎皮辣子等小菜,眼福挑起口欲,吃起来味道果然不错,对其酸味的感觉因此就轻了许多,只是怕酸的我从未独自吃过兰州的浆水面。
成家后学会炒菜,看到食谱上说,醋可以保护青菜中的营养成分不流失,因此炒菜时也会滴上几滴醋,以不用酸味为原则,至于是否味道更鲜美,并没有留过心。后来发现,炒洋芋丝却少不了醋,必须变成醋溜洋芋丝方好。一般醋有色,加多后使菜变色,便试着用白醋洋芋丝,炒出来之后,丝丝清白分明,再配几只红尖椒,效果很不错。白醋唯有刺鼻的酸味,因此对洋芋自身的味影响较小,能够吃出洋芋的独特风味。至于醋溜白菜,则非红醋不可。
长风卷地的岳母是东北人,每年入秋时都要淹制一大缸酸白菜。方法很简单,白菜一劈两半儿,去掉外部的老叶,晾几天后,置于缸中,加入凉开水淹没白菜,菜上再镇压石块以防止菜浮起,到春节前就可以食用了。岳母最擅长做酸菜汤,将切成细丝的酸白菜投入鸡汤或肉汤中文火慢炖,并加以海米或肥猪肉片之类,味道很不错,长风卷地每次都能喝一些,酸菜汤便成为招待姑爷必不可少的一道佳肴。岳母还爱用酸菜包饺子,长风卷地只尝过几个。岳母知道长风卷地怕酸,从来不用酸菜饺子招待我这个姑爷。妻是极少吃肥肉的,却能吃几块酸菜汤中煮过的肥肉。因为经酸菜汤煮过,肥肉油腻会削弱许多。妻最爱吃岳母淹制的酸菜,每每从娘上带回酸菜,或细切成丝凉拌,或与肥肉炒食。
兰州牛肉面馆里,许多吃面的人加醋是很多的。长风卷地就曾见到一位老兄,倒醋倒得直把汤逼到碗边上,看得长风卷地心中直笑:“这哪里是调味,简直就是喝醋!”
怕醋的长风卷地不明白,醋是调味品,有的人见醋便眉头大皱,有的人则视醋如佳肴,为什么人们对醋的感觉差别这样大?吃醋是不是人的天性之一?长风卷地是不是一个不吃醋的另类呢?
待续……
[长风卷地]2007年7月8日初稿,9月26日定稿于兰州
酸雾(2)——说酸
大概每个人都有过口中泛酸的体验,人们对酸味都是很熟悉的。酸味是一种让人感到很不舒服的滋味。因此又经常被引伸用来形容许多不舒服的感受,如心酸、辛酸、酸楚,腰酸背疼,等等。
口中泛酸可由很多种原因引起。有的仅是人们的身体对某种状况的反应,精神紧张、过度疲劳,或情绪低沉时,会导致大脑功能紊乱,不能良好地调控胃拟的分泌,导致胃酸分泌过多,因而会泛酸。饮食不当,吃得过多、过甜、过咸、过辣、过酸、过凉、过烫等,都会刺激胃酸分泌增加,同样会引起口中泛酸。某些粗粮,如红薯、玉米之类含淀粉、糖含量丰富的食物,也会刺激胃酸的分泌,这些东西特吃得过多时,食物在胃中消化不及时,会诱发食物的发酵过程,从而引起口中泛酸。长风卷地的一位同事,有一次胃胀难受,笑言:“中午吃的馒头几乎是死西的,现在在肚子里却发了起来!”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利血平等,也可刺激胃酸的分泌,从而口中泛酸。上述这些都是生理性泛酸,不用治疗,不良情况一过,泛酸现象也自动消失了。
另一类泛酸是病理性泛酸,如慢性胃炎、胃溃疡等,也会促进胃酸增多而泛酸。这类泛酸就需要找医生治疗了,否则一辈子脱不开酸楚!
酸甜苦辣咸五味中,只有酸味可以由人体内产生。胃酸是人类消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质,是胃壁分泌的盐酸。胃酸的首要作用是维持胃囊中的高酸度环境,以抑制外来杂菌的滋生。我们吃的食物中有很多杂菌,而我们的胃囊里的温湿度条件最适合这些杂菌生长,若不抑制它们,是很危险的。人体胃囊里的酸碱度值高达3左右,食物、饮水,以及口腔中的细菌很难闯过胃酸这道防线,进入胃中几乎就会全军覆没。胃酸还可以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发生变性,而易于被消化,胃中消化蛋白质的胃蛋白酶只有在盐酸作用下才能初步消化蛋白质。胃酸进入小肠后还会间接促进胰液和胆汁的分泌,以便吸收营养。胃酸还能促进铁和钙的吸收。
正如俗话的那样,凡事都有一个度,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胃酸少了会导致消化不良,营养不足;而胃酸多就会泛酸。胃囊与食管连接处有括约肌,是胃与食管之间的阀门。这个括约肌松驰,就会导致胃内的东西倒流到食管里。由于胃内属于高酸环境,食管黏膜耐酸性差,无法承受倒流回来的高酸物质的刺激,而出现泛酸、“烧心”、呕吐等症状。
人体用酸消化吸收营养,其他生物也会利用酸来消化吸收营养。细菌等微生物同样也是依靠酸消化吸收营养的。细菌是单细胞生物,无法把较大块的有机物质吞进体内消化,因而就向体外环境中分泌有机酸,将固体有机物分解成利于吸收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再吸收利用。这就是许多有机物在适宜的温湿度环境中放久之后就会散发出酸味的原因。
植物也会利用酸。大多数植物自身不能传播种子,有些植物就设法让动物传播种子,其中一种方式就是结果子让动物吃,而把经过特别封装的种子裹在果子里。如杏核、桃核、核桃等,这些种子有的封装在坚硬的外壳里,颗粒较大,动物无法将其吃进肚子里。动物吃完外面的果肉之后,把种子丢在旷野里,从而达到播种的目的。有些植物的种子种皮不仅紧密坚实而且滑润,动物吃进肚子不易被消化,最终排出体外,可谓是施肥播种一次完成。果实在生长过程中,一直比较脆嫩,很容易被动物们吃掉,这时种子还没有成熟,起不到播种效果。许多植物因此进化出一个特性,这就是在向成熟的果实中添加酸味物质,对那些饥肠漉漉的动物们说:“我还没有成熟,不能吃的。”许多植物的幼果是相当酸的,梨、枣、杏、李、梅、橘、葡萄等树,都是如此。梨树做得最绝,不仅幼果是酸的,其成熟果实中包含种子的果核部分也带有酸味,似乎在无言地说:“好了,朋友,吃到这里就行了。凡事留些余地,与人方便,于己方便,你好我好大家好!”明末清初的才子金圣叹,曾经评过《水浒传》,后来他被卷入一个案子而被判死刑。临刑前金圣叹出了一副上联“莲子心中苦”,要儿子对下联,看着儿子愁苦的样子,金圣叹叹道:“梨儿腹内酸”。
酸味对动物们具有很强的警示作用。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吃太酸的东西酸倒大牙,不仅极其难受,短时间内还不能再嚼别的东西。大牙是许多动物赖以为生的利器,牙根上神经非常密集,非常敏感,从而能得到很好的保护。
人们大多对酸深有体会,一想到酸味,牙根就会大受刺激,唾液的分泌量就会大增。六朝志人小说《世说新语•假谲》,说的是三国时曹操率军讨伐张绣的行军途中,夏日炎炎,人马干渴。曹操眉头一皱,心生一计,挥鞭一指道:“大家坚持一下,前面有一片梅树林子,梅子马上就熟了,正好解渴。”将士们听罢,立刻舌底生津,精神为之大振,在对梅子的渴望中大步流星起来。这段故事被罗贯中引到《三国演义》中,成为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宴席上一段趣门。曹操曾帅军行进,炎炎烈日下,找不到饮水,将士们口干舌燥,疲惫不堪。成语“望梅止渴”就来自这一典故。
按理说,人体可能制造足够用的酸,不需要从食物里再获取酸。人们吃酸东西而倒牙,正是不需要外来酸的体现。
因为泛酸、酸倒大牙,所以一般来说,人们对酸涩没有成熟的果子都敬而远之。但是,中国人却对醋的喜爱有加。怕酸的长风卷地对此迷惑不解!
待续……
[长风卷地]2007年7月8日初稿,9月26日定稿于兰州
[ 本帖最后由 长风卷地 于 2007-9-29 12:20 编辑 ]
别后经年 (2007-9-27 17:31:49)
俺来坐理解的沙发!;P :lol
长风卷地 (2007-9-27 17:31:59)
酸雾(3)——酸醋见闻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酸的形象大使——醋,赫然位列其六,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必备之物。孔夫子就曾因醋的缘故开过学生的玩笑。《论语∙公冶长》记载“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醘焉,乞诸其邻而与之’”,大意是“谁说微生这个人鲠直?有人向他借醋(孔子时代称醋为醘),他不直接告诉人家自己家里没有醋,而是跑到邻居家里借来,再交给借醋人”。
现代中国的饮食中,酸味食品更是大放异彩,从南到将,从东到西,有各式各样的泡菜、酸菜,也有以泡菜、酸菜为原料烹制的热菜,还有各种发酵而成的酸汤。
长风卷地在甘肃生活工作已久,对甘肃人的吃酸有所了解
甘肃中部到天水一带,许多农户喜欢自酿醋食用,特别是一些干旱山区的农家几乎家家自酿醋食用。用麦麸为原料,配好以后封装在缸中发酵,缸底预留洞口,发酵成熟后即有醋液从洞口滴下,可以随取随用,很方便的。甘肃陇南的农户则用大米自酿醋食用。有朋友称,农户自酿的醋比商品醋好吃,带有一种特殊的米香,出差下乡时便专门去农户家里寻醋买醋。
甘肃自兰州而东,许多地方的人都有夏天吃浆水面的习俗。就长风卷地所知,甘肃各地的浆水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兰州的浆水以用芹菜、苦苦菜等菜加面汤发酵而成,菜比较少因而汤比较清亮。每到夏天,兰州的浆水不仅用来浇面吃,兰州人还喜欢喝浆水,许多地道的老兰州人喝浆水就像南方人喝酸梅汤一样普遍,进门往往先舀上一碗浆水解渴。有人曾建议把兰州的浆水做罐装饮料推向市场,这是个很不错的主意。每到夏天,兰州街上常见出售自制的小贩,装在塑料袋中,一块钱一袋,正可供三口人家一餐之用,销量很可观的。天水的浆水做法与兰州相似,但吃法有所不同。天水人一般吃热浆水,即将浆烧开后,另用油炝葱花及红辣椒等,浇在热浆水上食用。兰州人则一般食用凉浆水,炝过葱花和红辣椒等直接浇在凉浆水上食用。甘肃陇南农村几乎家家离不开浆水,不过不叫浆水而只称酸菜,酸菜与汤均可吃。兰州的浆水则一般并不吃菜,这是陇南浆水与兰州浆水不同的地方。陇南的酸菜主要原料是芹菜、野菜等,其做法是先用面粉在开水中打成稀糊糊,再冲入凉开水,芹菜、野菜等洗净焯水后浸入浆汤中,加入酸菜引子,菜上压以洗净的石块,几天后就可以吃了。酸菜可以炒着吃,也可以直接加在煮好的面中与面同吃。陇南人还经常用酸菜汤拌饭吃。陇南农村主食中洋芋占有较大比例,主要是煮食,讲究一些的,还会把煮熟的洋芋在酸菜汤中打碎成糊状,称为酸菜洋芋搅团,目前已发展为陇南的一道特色菜。陇南气候比较湿润,贮放时间一长,洋芋表面就会变绿,吃起来口感发涩,而且有毒,据称陇南人对表皮变绿的洋芋就着酸菜汤照吃不误,却从未说有人因此而中毒,大概是酸菜有解毒作用吧?
说到吃醋,不能不说山西人,山西人以嗜醋著名。传说上世纪三十年代,“阎冯倒蒋”大战时,阎锡山的晋军一支部队被中央军包围在一座山上三天三夜,时值盛夏,可被围困的晋军居然安然无恙。原来山西人爱吃醋,晋军每人腰间都吊着一个醋葫芦,渴了就喝上一口,因此不怕酷暑。盛传当时流行一句顺口溜:“山西老乡爱吃醋,交枪不交醋葫芦。”山西人被称为“老西儿”,其实是源自山西人爱吃醋的缘故。醋在古代称为“醘”,“醘”字读音与“西”相同,“老西儿”原本是“老醘儿”,就是老醋坛子。认真分析起来,“醘”的读音实际就是人喝了很酸的东西时,牙根受刺激,不由自主地发出的“唏嘘”的声音。
有一个传说解释古代称为醋为醘的由来。相传,商朝殷纣王为给妲己治病,在都城朝歌修建“摘心(星)楼”要取忠心耿耿的亚相比干的七巧玲珑心。但食用人心需药引——一种用山泉水和高粱酿重的酒。纣王号令天下臣民进献,晋阳官员便将出产于晋阳西南四十里吕梁山下汾河边的高梁酒进献,派制酒工匠同运输挑夫日夜兼程赶往朝歌。不料天热路远,酒溢出一股异味,制酒工匠情知不妙,高粱酒已变质。工匠想,变质的酒送去必死无疑,准备逃走。但毕竟是亲手酿造的美酒,丢掉又于心不忍,想带一些走。不料拆开泥封,却闻到一股诱人的异香,尝了一尝,酸味沁心。工匠大喜,逃回家后,琢磨着又做了些,请乡邻们品尝,人人赞不绝口。后来人们发现,这“酒”有药用价值,能治拉肚子和感冒,还能增加食欲。晋阳官员听说,索取一坛献于纣王。纣王以为是酒,不料却酸的要命,喝后“唏嘘”不已。妲妃问这“酒”的名字时,献“酒”者灵机一动,便称这种“酒”叫“醯”。“醯”这个命名很合乎中国人“自呼其名”的命名法则,除去纣王妲妃的传说成分,这个传说确实道出了人所感受到的“醯”的特点。酒变酸后,原本不习惯吃醋而怕酸的人,喝起来自然“唏嘘”不已,当人们因为某种原因习惯吃醋后,就要为醋起一个名字,以方便交流。用“唏嘘”之声来称呼它,意味着这就是那种喝后让你“唏嘘”不己的“醯”,既简单,又明了!
山西人嗜醋如命,仅是一个突出例子。我国许多地方的人们比起山西人来,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许多地方的人更喜欢吃酸菜。陕西南部的人也是吃酸的行家里手,认为“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其酸食随便就可以举出一堆,浆水菜酸、泡菜酸、酸辣肚片、酸辣鸡丁、酸辣洋芋丝,等等。四川人除了麻辣烫著名外,另一道著名的菜肴就是四川泡菜。而远在东北的朝鲜族人同样以其酸辣味的泡菜名扬全国。湘西苗族人流传着一句民谣:“苗家不吃酸,走路打弄穿(踉踉跄跄的意思)”。侗族人有歌唱道“侗家个个爱吃酸,酸菜送饭赛神仙。哪天没有酸送饭,哪天做活腰就软”,而且他们酸菜的品种多得难以计数,豆角酸、青菜酸、蒜头酸、艽头酸、萝卜酸、辣椒酸、鲤鱼酸、草鱼酸、虾子酸、鹅肉酸、鸭肉酸、猪肉酸,真个是誓将酸味进行到底。土家族分布在鄂西与湘西,主要在武陵源山区和大巴山区,吃菜讲究酸、辣、香。在云贵高原,生活在亚热带的云南西双版纳的布朗族也喜欢吃酸茶、嚼槟榔。而傣族则嗜酸笋,每年都要泡制大量的酸笋。
中国有四大名醋产地,分别为江苏镇江、四川阆中、福建永春和山西清徐,它们正好呈东西南北十字交叉状。这足以说明,中华大地上有一个辽阔的吃酸地带。
为什么在中华大地上,爱吃酸的人口分布这么广呢?
长风卷地曾试图解释甘肃人爱吃酸的原因。认为甘肃偏居大西北,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生活在偏远山区的人们不容易得到盐,而吃饭总要有些滋味,因此就用酸汤或自核醋来代替盐调味。但后来发现陇南的岷县就盛产井盐,曾经是周边地区食盐的主要供应地。也就是说,甘肃的天水、陇南一带的人们爱吃酸并不是缺盐的缘故。
有些解释说,人们吃酸是因为有很多好处,如帮助消化、驱寒、去湿、解暑、化软水质、保存熟食,以及保健、美容,等等,不一而足。许多人还认为,包括许多传说,是古人发现了酸食的好处,因而开始了吃酸的历史。这种说法是很难令人信服的。因为酸味是一种使人很不舒服的滋味,一个并没有吃酸习惯的人,即使明明道酸食的好处,也很难喜爱上酸食。“良药苦口利于病”,人们吃药总是大皱其眉的。有些中草药具有良好的保健功效,但就是因为其味苦或口感不佳,仍然很少有人能够坚持常吃不懈。由人们的这一日常生活现象就可以推知,古人不太可能因为发现酸食的好处而养成吃酸食的习惯。更何况食物发酸以后,意味着开始***,吃下去是很容易生病的,避之犹恐不及,又怎么会故意去吃,故意让食物变酸再吃呢?
总起来说,喜欢吃酸属于饮食习惯的问题,许多人是因为从小随着父母吃饭而养成吃酸的习惯。如果从小很少接触酸食,长大以后也就对酸食没有特殊的偏好,甚至怕吃酸食。一个人如此,一个群体也度如此。喜食酸食的人们实质是代代相传沿习下来的饮食风俗。至于酸食的好处,应该是人们在长期吃酸中总结的经验。知道酸食的好处是吃酸风俗的结果,而不是吃酸风俗形成的原因!
从中国如此辽阔的食酸地带来看,各地食酸习惯由来已久。问题是这种习惯是如何形成的呢?
看来单从酸食的习惯中是很难找到原因的。说了这么多,很多朋友可能早就联想起与酸食有关的一个说法,“吃醋”其实是一个双关语。长风卷地认为在“吃醋”中有可能找到酸食习惯的原因。请看后贴《酸在肚,醋在心》
[长风卷地]2007年7月8日初稿,9月26日定稿于兰州
[ 本帖最后由 长风卷地 于 2007-9-27 17:46 编辑 ]
长风卷地 (2007-9-27 17:32:32)
酸雾(4)——酸在肚,醋在心——醋诗赏析
恭喜郎君又有她,侬今洗手不当家。开门诸事都交付,柴米油盐酱与茶。
这是明代一位才女在夫君纳妾之日写给丈夫的诗,该诗自然天成,妙取横生。
首先,女诗人在恭喜郎君迎娶新妇的同时,似乎也在庆幸自己从繁重繁琐的家务劳动中解脱了出来,落得一身轻松。诗人打算以自己的正房之尊把天天纠缠在身的开门诸般事务都交付给新妇去打点,并一一交付清楚。此时的女诗人会想起,自己曾经夙兴夜寐操心不已的这些家务事儿,既单调乏味,又劳心伤神,当其中的某件事短缺、家中存量又日渐其少时,那种揪心的滋味非常不好受;女诗人还会想起“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的俗话,如今自己从当家中脱身出来,大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之叹,一定会生出“多年的媳妇熬成婆”的解放之畅快。“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刻画的正是女诗人此时的心情。
其次,当我们回味女诗人交付的开门诸事时,又会觉得诗人另有话说。且看女诗人交付的开门诸事是什么?是“柴米油盐酱与茶”,共有六件,但是大家公认的是开门七件事,即“柴米油盐酱醋茶”。两相比较,读者就会明白女诗人少提了“醋”一件事。为什么会这样呢?女诗人似乎是在说,自己的字典里没有“醋”字,言下之意“自己从来不吃醋”。读者还会奇怪,虽然女诗人自己不吃醋,并不表明她的家人也都不吃醋,并不表明她的家里不备醋。那么女诗人不把醋交付给新妇是什么用意呢?智慧老人——老子曾说过“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示于人”。看来女诗人把醋看成了家中的利器,自然也不可示于人,女诗人擅有正房之专,自然有权决定新妇的责权利,交付一切而唯独不交付醋,是在无言地明令新妇:“你没有吃醋的权利!”
再从“开门诸事”四个字出发去分析,我们会感到诗中还有弦外之音。“诸事”表示各种各样的事情,“诸事都交付”意味着把一切都都交付出来,包括丈夫在内,都交付给新妇,唯独交付不了的只是醋一件事。李白有诗描述了与女诗人同样的心情:“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由此看来,不是女诗人不想交付醋,分明是人们都是“只见新人笑,不见旧人哭”,由于新妇的到来,女诗人免不了被冷落一边,被剥夺了一切,剩下的只有去不了而且相看两不厌的大大的醋坛子了!女诗人自身像一面大镜子,面对着醋坛子,心中又映出另一只“醋坛子”,醋味弥漫开来,她想吃也得吃,不想吃也得吃,醋意朦胧,酸气悠悠,不仅酸到了牙根儿,更是把满口的牙齿泡酥泡软冲落进肚子里,此中的酸已无法形诸语言,以至于酸得说不出那个简简单单的“醋”字!
诗贵在耐人回味,要有一唱三叹之妙。这首写醋的诗确实做到了“耐人回味,一唱三叹”,惟妙肖惟地刻画了一位“吃醋”女性的形象,刻画出女性醋意乍起、妒火中烧,既遮遮掩掩,又想找人倾述一番却无从倾述的情态,那种“变换其辞,颠倒其事”的“欲说还休,欲说还休”的样子,与真实吃醋时那种皱眉头、吸凉气、唏噓不已而又百般不得缓解的情形,十分相似。
咱们中国人的老祖宗真正的是绝顶明察秋毫,绝顶高瞻远瞩,深知后代子孙性格内向含蓄,最容易 “吃醋”;更深知随着社会的发展,男女交往日见其繁,“吃醋”的事儿愈加难免。然而,“吃醋”的心理状态又是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而发明出醋这样一奇奇妙妙的东西,让子孙后代来形容刻画“吃醋”心理,让子孙后代们在吃这种棕色酸劲十足的液体的过程体会“吃醋”,让每个人都体会到“吃醋”,体会到其中的酸楚。祖先还告戒后人“已所不为勿施于人”,自己吃不得醋,自然也不要让别人吃醋。在现代社会里,夫妻都要去工作挣钱养家糊口,各自免不了与异性交往,但这些交往不宜带回家庭生活中来。否则,经常在配偶面前谈论异性,并多多少少带上一些欣赏的色彩,自然会引起对方“吃醋”。配偶“吃醋”是个危险信号,如果另一方对此浑然不觉,继续大谈特谈异性,并集中在少数几个最熟悉的异性身上,配偶的醋意自然越来越浓,以至于擦出无名之火花,家庭危机就此触发,许许多多的家庭就此滑向分崩离析的深渊。所以,只有每个人都体会到“吃醋”的难受,才能在“吃醋”这一点上做到“已所不为勿施于人”,这是家庭和睦、和谐的保障之一。
两般吃醋,相似的感受,中国人又是怎样把两个吃醋联系在一起呢?请看下一贴:女人醋。
[ 本帖最后由 长风卷地 于 2007-9-27 17:47 编辑 ]
别后经年 (2007-9-27 17:32:42)
完整版的哟!:victory:
长风卷地 (2007-9-27 17:37:21)
酸雾(5)——女人•醋
唐太宗一日心血来潮赐给兵部尚书任瑰两名国色天香的宫女,太宗皇帝满心喜欢地等着任尚书次日前来三叩九拜谢主龙恩。却见任瑰很快回朝来谢恩,脸上不见半点欢愉之色,反而罩满沮丧。
唐太宗莫明其妙:“任爱卿为什么会这样?”
任瑰老实回答:“微臣的夫人容不得两个美女,见到二人立刻暴跳如雷,扑上前去将二人乌云般的秀发撕个一干二净,直把二人的头顶变成了荒山秃岭。微臣也被赶出了家门。”
太宗皇帝见任瑰如此委屈,便宽慰说:“朕本想为爱卿办件好事,给爱卿身边添办几个女子以娱乐身心,未想到尊夫人不见容。好吧,朕派人去劝说劝说尊夫人,为爱卿解难。”
太宗皇帝派人到任府,劝说任瑰的夫人柳氏:“任瑰是三品大员,按规定理应置备姬妾。夫人不应该心生嫉妒!”
柳氏却坚定地回答:“小女子与任瑰是结发夫妻,都出身微贱,互相搀扶着,才有了今天的荣华富贵。今天让任瑰多置姬妾,小女子还不如死了好!”
太宗皇帝听罢使臣带回的柳氏的话,有些上火:“朕好言相劝,原本是尊重你们妇道人家,你却丝毫不给朕面子!”原来,古时候中国实行的是一妻多妾制,而且“男主外,女主内”,外面的事儿是丈夫说了算,家中的事儿则是妻子说了算,男人纳妾属于家事儿,要征得妻子的同意才行。尽管丈夫掌握着休妻的权力,除非妻子犯有不可饶恕的大错,一般不会轻易给妻子签发下岗证的。因为古时候婚姻嫁娶极其讲究门当户对,一对夫妻往往联系着两个势力相当的家族,轻易休妻会引起两个家族的矛盾,大家都没有好果子吃。丈夫们不能休掉主内的妻子,就只能尽量听命了。唐太宗虽然贵为皇帝,也不能不考虑这些。柳氏已经把话说绝了,弄得唐太宗很是下不来台。
太宗皇帝只好自己找驴下坡。唐太宗命宦官敢一壶酒赐给柳氏,并传话:“你想死,朕今天就给你一个痛快了断,这壶酒喝下去就死。你如果保证今后不嫉妒那两个宫女,也可以不喝这壶酒;否则就请饮酒!”
一席话把任瑰唬得三魂飞了两魂,五魄散了四点九三八魄,情知不妙,但也不敢多言,只得跪地原地,心中一次又一次地默念玉皇大帝、如来佛祖、观世音、笑弥勒、张天师、真主、上帝、圣灵、圣子、铁拐子、吕洞宾、孙悟空、猪八戒等等,等等,一心希望哪位过路的神仙大发慈悲,暂时迷住柳氏夫人的嫉妒心。
不久宦官回来交旨:“奴才尊照万岁爷的吩咐到任尚书的府上,宣过圣旨后,柳氏夫人二话没说,接过金壶仰头一饮而尽。”
唐太宗听罢,脸色为之肃然,对任瑰说道:“柳氏夫人竟如此刚烈!朕也感到害怕。这件事情就到此为止了,任爱卿回府吧!”
任瑰仓惶谢恩后,起身向家飞跑。一边跑,一边念叨:“夫人啊,你这是何苦呀?你心中有气,完全可以向我发啊,无论如何也不能与但皇上较真呀!你暂时忍下这口气,我完全可以天天晚上在床前跪搓板为你老人家消气呀!说什么也比喝那毒酒好呀!”
昏头胀脑的任尚书赶回家中,见家人们一个个垂头丧气地站在堂下,顾不上说话便一头冲进内室,见夫人躺在床上,伸手一试还有气息,立马高声大叫:“快来人!快去熬绿豆汤!快去请大夫!”皇帝赐死原本是绝不能解救的,所以任府上下只能束手。但唐太宗后来说:“这件事情到此为止”,明言不再追究什么,暗示着如果柳氏尚未毒发身亡,听凭任府所为。这才有了任瑰的狂呼乱叫。
任瑰的叫声刚刚落地,就听到柳氏缓缓说道:“不用!有什么了不起的?以为我不敢喝吗?慢说只是小小的一瓶子,就是一大坛子,我也照喝!不就是醋嘛!”
上述故事被唐朝人张鹫记录在《朝野佥载》一书中。原文如下:
初,兵部尚书任瑰敕赐宫女二人,皆国色。妻妒,烂女头发秃尽。太宗闻之,令上宫赍壶瓶酒赐之,云:“饮之立死。瑰三品,合置姬媵。尔后不妒,不须饮;若妒,即饮之。”柳氏拜讫,曰:“妾与瑰结发夫妻,俱出微贱,更相辅翼,遂致荣官。瑰今多内嬖,诚不如死。”饮尽而卧,然实非鸩也,至夜睡醒。帝谓瑰曰:“其性如此,朕亦当畏之。”因诏二女令别宅安置。
另有唐朝人刘餗写的《隋唐嘉话》一书,却把这件事情记在房玄龄的名下。原文如下:
梁公夫人至妒。太宗将赐公美女,屡辞不受。帝乃令皇后召夫人,告以媵妾之流,今有常制,且司空年暮,帝欲有所优诏之意。夫人执心不回。帝乃令谓之曰:“若宁不妒而生,宁妒不死?”曰:“妾宁妒而死。”乃遣酌卮酒与之,曰:“若然,可饮此鸩。”一举便尽,无所留难。帝曰:“我尚畏见,何况于玄龄!”
从上面的记录来看,两书说的应该是同一件事,只是在传述过程中张冠李戴,形成了两个版本,甚至有可能故事的主角原本既不是任瑰的柳氏夫人,也不是房玄龄的夫人。许多人称,“形容女人嫉妒为吃醋”就来源于上述故事,而且大多数人知道的都是房玄龄的故事。张鹫早于刘餗大约二十多年,张鹫还曾在相当于今天外交部任过鸿胪丞一职,刘餗的生平不太清楚,只知道他是史学家刘知几的儿子。二人都有机会接触到朝庭传闻,相对说来,张鹫更容易接触到传闻的原始面貌,其记录应该更接近原貌,不知为什么,大多数人相信故事发生在房玄龄身上,以至于有一部电视剧叫《千古风流一坛醋》,演绎的正是房玄龄与其夫人的爱情故事,大概是房玄龄更著名吧?
张鹫和刘餗二的记述中都没有提醋字,由此看来,很可能是后来好事的人们,将上述故事附会成女人吃醋的故事。长风卷地改写上述故事时也采用了这个说法,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想引出两个话题。一是酒与醋有着某种联系,至少在古时候醋与酒很像,否则好事者不太容易把故事中的酒说成醋,至于酒与醋还有哪些联系,以后再说。二是女人在生活中爱吃醋、爱嫉妒,而且自古到今一直都是这样的,否则好事者就无法把吃醋与嫉妒联系起来,这个故事也就流传不到今天。
嫉妒心理,大部分人都经历过。大概说来,嫉妒表现为既无可奈何,又欲罢不能,非常地不能自己;吃到酸物时的感觉则是唏嘘不已,既难受又无可奈何,二者十分相似。照这样看来,用“吃醋”形容“嫉妒”,也确实有一定道理。问题是,有些男人也爱吃醋,男人们也会嫉妒,为什么古人们只说女人“吃醋”呢?当然,现在也开始说男人“吃醋”了,这只是一种推广性的作法,要追究“吃醋”的传统,必须从女人们身上找原因。长风卷地猜想,大概是民间早就存在用“吃醋”来形容女人妒火中烧的戏谑说法,后来好事者又把这一比喻附会到名人身上,因而显得更有趣味更有说服力,房玄龄老先生为此受水也就不足为奇了。
既然男人女人都吃醋、都嫉妒,那么单说女人“吃醋”就说明:女人的吃醋不是饮食习惯问题,而是一种看似无缘无故的现象,或者说是一种与男人吃醋大相经庭的现象,它还会比一般的吃醋更厉害,以至于不顾一切地大口喝醋,就像故事中的任夫人或房夫人喝酒那样。而且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还要经常发生着,为人们所熟悉,只有这样,好事者们才会把任夫人或房夫人的喝酒演绎成喝醋。
既然女人们的吃醋另有原因,我们也就不难猜想,在这一原因的强烈驱动下,女人们是不得不喝醋,不喝醋就身不由已。
那么女人们为什么要猛喝能酸倒牙的醋呢?请见后贴《女人酸》!
[长风卷地] 2007年9月3日初稿,9月9日定稿于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