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在同时代乃至今天的人们看来,“批林”就“批林”!为何非要把两千多年前的“孔孟”揪出来批上一通呢?一切显得滑稽可笑,尤其是身受冲击的知识分子们百思不得其解。其实不然,孔孟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它左右着中华民族思想、道德和价值观、行为规范,是中华民族本质中最根深蒂固的“命运”,是中国的人文化也就是思想文化。
由孔孟思想创立的孔孟文化追求的是“王道”秩序不变的静止性,也称之为静止社会文化。以人的视角审视人、社会及一切,孔孟思想就如一部人性裁剪机,为适应统治阶级的“王道”乐土,将中华民族的人性人权裁剪得支离破碎,以求某种秩序和某种统治权利绝对的稳定不变,这孔孟文化思想的核心,就是今天依然成为思想知识界的出发点和归宿。然而,人类社会及至宇宙世界绝不会因为孔孟文化的静止性而静止不动,于是,孔孟文化渐趋落伍于人类文化的民学说,成为腐朽堕落的人文化和社会文化。当西方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建立了适应宇宙运动特性的运动社会文化,尤其是十九世纪进入中国与孔孟文化面对面交锋,孔孟文化愈发显露出自身的运动劣势,就是今天,人们在全局或某领域建立新秩序时,仍然自觉或不自觉地应用着“孔孟文化”的静止特性。
“惟我独尊”和“愚忠奴性”构成了孔孟文化的两面性,因此,演化出的社会伦理——政治伦理、经济伦理、思想伦理、人性伦理等等,成了“克己复礼”真实内涵最好的注释。特定的“春秋战国”历史时期,从中诞生的孔孟思想无疑是先进的,而且也确实统一、维护、发展了中华民族,这些伟大的历史功绩无人能诋毁抹杀。然而,过去的伟大中必然包含着今天更大的失败;昨天的得,意味着今天的失,这是客观世界的运动惯性原理所决定的。任何社会(人)总保持其原有思维模式沿着原有“命运”直线轨迹匀速文化运动,直到“文化革命”(文化外力)迫使它(他)改变文化运动状态为止——或改变思维模式或改变“命运”直线轨迹或改变匀速文化运动,这就是社会(人)运动惯性原理。显然,社会运动惯性也就是社会运动状态的静止性,于是,孔孟思想的惯性作用,保持中国几千年社会状态匀速运动的孔孟文化,在今天已是事实,在今天的历史是必须承认的事实:承认“王道”落后于人类兴起的“民道”;承认孔孟文化的静止性与人类社会运动性的冲突,它所形成中华民族难以克服的致命文化思想弱点更是不容无视,这一切最终铸就了中华民族认识世界及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的狭隘偏见性,束缚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克服社会运动惯性决非易事,不仅需要文化外力的付出,就是文化内力的付出也是不可避免的,有时这种付出要比惯性代价更大,这个代价就是谈虎色变的“战争”,就是一百个不愿意接受的“春秋战国”。
就人类而言,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宗教信仰,这难道是偶然的吗?其实宗教信仰就是各个民族的人文化,但又不完全等同于人文化,严格说是人文化部分内容规范发展到说教阶段的产物,是某些具有标准规范化的人文化,于是,几乎可以说,社会文化就是社会宗教信仰,当然,也有其教化的另一面性——奴化,也会因此而产生相应的社会负面作用,形成发展中难以克服的思维模式和社会运动惯性,这也就是“文艺复兴”为什么也叫“宗教改革”的原因,也是宗教为什么要改革的原因。显然,宗教(文化)所具有的思维定势和社会运动惯性,既是宗教(文化)的最大优点,也是宗教(文化)的最大缺点。心灵浮尘,寰宇漂浮,总有寄托,那么是不是就惟独中华民族背离这个规律而没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没有被教化呢?同样也有,而且极端奴化,那就是统治中华民族思想几千年的“儒教”,只不过是存在于中华民族心灵的潜意识,或者说还没有发展到系统说教的阶段。显然,中国的所谓无神论者是不客观的。作为同民族,同文化,不管是资本主义的信仰者,还是共产主义的捍卫者;不管是腰缠万贯的强势集团,还是一贫如洗的弱势群体,其心灵里都有一个“儒教”所塑造的意识自我,一言一行也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孔孟文化特性,无论是***还是***在这一点上是与生俱来的统一,不然怎么会都叫作中华民族呢?因此,“***”不仅决不应该是消灭“儒教”,也不可能消灭得了,而且应该是类似“宗教改革”的“儒教改革”,“儒教改革”的“***”,从教化革命意义上说也是发扬光大“儒教”的“***”,名正言顺地确立“儒教”与其作用影响相适应的社会地位。“***”是新文化迫使旧文化的整个社会运动状态的改变,决不应该是针对某些阶级、个人、社会运动状态的革命,更不能有置身其外的人和超脱的阶级,更不能将整个社会运动状态纳入进自己的运动状态,而是涉及全中华民族的“儒教”内容的宗教改革。可见,文化革命也需要文化,需要文化革命的文化,既有“春秋战国”的文化,也有“秦汉一统”的文化,还有“汉武帝”的文化,总之,既有对立文化也有统一文化,是对立统一的文化。“文革”的文化是“孔孟文化,其所犯的错误之中理所当然就有这种孔孟思想的印记,印记本身就将应该具有超越一切的“***”狭隘地限制在所谓无产阶级思想范围内,失去了人文化革命基础,丧失了文化那本应有的革命性、历史性和民族性,根本注定了是在用“孔孟思想”革“孔孟文化”的命。这一荒唐的封建专制治理专制封建就是民主结局,恐怕是***所无法历史超脱的。
变革是社会运动,是剧烈的社会运动,既为运动就必然具有客观现实运动的一切特性,具有作用力、反作用力、质量、加速度等诸多要素,也具有其社会发展(社会推动力:F)与“社会文化革命”(社会加速度:a)成正比,与社会文化和社会容量(包含社会人质量和社会物质量)的乘积(社会质量:m)成正比的运动规律;更具有其人发展(人推动力:F)与“人文化革命”(人加速度:a)成正比,与人文化和社会人数量(由人文化关系所直接联接的人群数量)的乘积(社会人质量:m)成正比的运动规律。由此,可知社会发展并不等于速度,等于的是加速度,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是文化,而是不为人鲜知不知不觉发生的那个不断的“文化革命”,只有加速度那“文化革命”才能克服人类(社会)运动惯性改变原有的人类(社会)运动状态;可知“文化革命”的推动发展力,表现在历史,也有方向的正负之分,其内涵更是方向的正负之和;可知社会发展并不是人越少越好,无法想象一个区区几十万人口的国家会是世界强国,这是社会质量内涵所决定的。
——在这一社会运动规律中,文化反应的是适应宇宙运动状态的物质(人类世界)运动状态,表现为某一历史时期相对稳定的运动速度,于是,那个不断变化物质(人类世界)运动状态的“文化革命”,则表现为某一历史时期相对稳定的加速度,由此推得,社会文化反应的是社会的运动状态表现为社会运动速度,人文化反应的是人的运动状态表现为人运动速度,“社会文化革命”则反应的是社会运动状态的变化表现为社会运动加速度,“人文化革命”则反应的是人运动状态的变化表现为人运动加速度;在这一社会运动规律中,文化与其社会容量的乘积等于物质(人类世界)质量,于是,社会文化和其社会容量(包含社会人质量和社会物质量)的乘积等于社会质量,人文化和其社会人数量的乘积等于社会人质量(社会学的概念),这其中社会人质量是人类社会的核子质量,当然是一切社会质量的核心社会质量,因此,社会发展的实质是核心社会质量的发展,其核心是人发展,人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人文化——“人文化革命”。
——文化反应的是适应宇宙运动状态的物质(人类世界)运动状态,表现为某一历史时期相对稳定的运动速度,既然有速度的存在,那么就必然有动能的存在,于是,1/2文化平方与物质(人类世界)质量的乘积反应的是某一历史时刻物质(人类世界)所具有的能量,表现为物质(人类世界)动能,进而推出,1/2社会文化平方与社会容量(包含社会人质量和社会物质量)的乘积反应的是某一历史时刻这个社会所具有的能量,表现为这个社会的社会动能;1/2人文化(或阶级文化或族群文化)平方与社会人数量(由人文化或阶级文化或族群文化关系所直接联接的人群数量)的乘积反应的是某一历史时刻这个人(或这个阶级或这个族群)所具有的能量,表现为这个人的人动能(或这个阶级的阶级动能或这个族群的族群动能)。可见,一个国家民族综合国力反应的是这个国家民族在某一历史时期(基于文化相对不变的稳定时期而言)所具有的能量,表现1/2国家民族文化平方与国家民族容量(包含社会人质量和社会物质量)的乘积为这个国家民族的国家民族动能,显然,国家民族综合国力的核心动能是人动能。
——文化反映的是适应宇宙运动状态的物质(人类世界)运动状态,表现为某一历史时期相对稳定的运动速度,既然有速度,则就必然有速度差异既文化差异,速度差异既文化差异构成了加速度既“文化革命”命题的前提条件;速度差异既文化差异表明速度具有的相对性既文化具有的相对性,这种差异之间的相对性意味着“文化革命”的相对性国家民族综合国力的相对性,差异对象的不同,“文化革命”以及国家民族综合国力的内容形式也是不同的。比如“文化革命”,其经历的历史时期(时间)越短,其“文化革命”(加速度)性越发彰显,其释放出的能量也越强大,其中的破坏力也越大破坏性也越突出,而经历的历史时期(时间)越长,则“文化革命”(加速度)性越发隐蔽,释放出的能量也越是弱小,其中的破坏力也越小破坏性也越不被人觉察,这并不意味着“文化革命”所历经的历史时期(时间)就越长越好,但也并意味着“文化革命”所历经的历史时期(时间)就越短越好,甚至有时(时间)极短的能量大的突变为破坏性的“浩劫”甚至是残酷血腥战争的“文化革命”,那也是人类不得而为之的一种或许是最好的选择。一旦差异之间形成相互(注意,这里说的是相互)作用,加速度也随之形成“文化革命”也随之发生,可见,“文化革命”是随时随地都在发生,不仅有历史之间的“文化革命”,还有现实文化不同之间和不同文化种类之间的“文化革命”,不仅有人文化、社会文化、国家民族文化的“文化革命”,更有人类文化、阶级文化的“文化革命”,这些决定了人之间、阶级之间“文化革命”发生的必然,也决定了国家民族之间“文化革命”发生的必然。如果说,地缘关系直接导致了人之间、阶级之间、国家民族之间“文化革命”的发生,那么经济全球化无疑将加剧这些“文化革命”,尤其是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革命”。我们这个人类世界,不仅有“中华历史***”等这类各个民族的“民族历史***”,更有整个人类的“人类历史***”,显然,包括国家民族的形成以及经济全球化都是“人类历史***”的产物;动能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差异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存在,这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总是存在的,也总是保持相等的,无论对于关系体的任何一方,其具有的破坏性更总是存在的,构成了人类一切发展的内在动力,内在动力具有的两面性。尽管这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等的,也总是具有两面性,但作用到各个国家、民族、社会、阶级、人的具体结果却是不尽相同的,显然,这与各个国家、民族、社会、阶级、人的社会质量有关,社会质量大的结果变化小,社会质量小的结果变化大。这是社会大爆炸理论,在人类世界相互错综复杂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中,大社会质量的国家民族最具有稳定性,但也最不容易发生“文化革命”,可一旦发生“文化革命”其释放出的能量对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是小社会质量的国家民族所无法承受的能量,而小社会质量的国家民族则最容易发生“文化革命”,但稳定性却最差,即使发生了“文化革命”其释放出的能量对世界的影响也是微弱的,极易被意识所忽略,因此,在“文化革命”和稳定性的对立统一中,无论是大质量的国家民族还是小质量的国家民族,总是处于分分合合,或迫于“文化革命”的需要,或迫于稳定性的需要,于是,速度中总有加速度,加速度中总有速度;文化中总有“文化革命”,“文化革命”中总有文化。
总结上述,似乎可以这样说,差异性(对立或斗争)是“文化革命”的必要条件,没有差异性就不会有运动,没有差异性的人类就不会有人类的发展,没有差异性的社会就不会有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总是“成也差异,败也差异”。于是,一个健康富有活力的社会,也必然是一个政治差异、经济差异、思想差异丰富多彩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社会,伴随着层出不穷的“文化革命”,同时也必然是矛盾、斗争、冲突错综复杂的社会。这一人类(社会)运动规律及丰富的内涵正是“新***”所总结出的结论,更是“批林批孔”试图解密的真理。
人文化是社会一切包括社会运动最核心的本质,是社会运动能量最核心的能量。于是,这个世界上的文化(人类文化)大致可分为“速度文化”既静止文化和“加速度文化”既运动文化既“文化革命”文化这两大类,但这并不意味着速度中就没有加速度,加速度中就没有速度。显然,“孔孟文化”是“速度文化”既静止文化的典型代表。当然,社会运动呈现的是更为大乱的天下,而静止文化又怎能适应这一社会运动规律呢?自然是“孔孟文化”无法調控中华民族在社会变革时期的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理性地沿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前进。孔孟文化追求的是速度文化,加速度文化既“文化革命”文化恰恰是孔孟文化的致命缺陷所在,一旦遭遇“文化革命”迫使社会运动状态发生突变,其文化运动性的空白便使中华民族无法适应,失去理智暴露出人类最原始的动物本性,经过一番腥风血雨之后,最终又回到了“孔孟思想”的文化禁锢中,中华民族由此失去了前进的本质动力。从汉朝到唐朝,从宋朝到清朝,莫过于“你不行,推翻你!我上来一定比你强”,可到头来都不过如此,虽然有社会速度,但却没有社会加速度,依然改变不了封建社会人学说的社会运动状态。尽管历史上也出现了“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等所谓的太平盛世,可中华民族仍然是一部长而又长绵延数千年匀速文化运动(相对“孔孟文化”而言)的封建史,社会的发展实质上是保持社会运动惯性停留在人学说状态,就是被奉为革命的李自成、洪秀全的农民运动,即便是胜利了,中国的历史也不过是多添了几个帝王而已。
五
运动既为对立统一,社会运动既为社会对立统一,没有对立就没有加速度,就没有运动状态的变化;没有统一就没有速度,就没有运动状态变化的变化(协调平衡),对立统一的社会运动就是社会加速度与社会速度的对立统一。“文革”十年“浩劫”的发生不是偶然的,不仅有其社会加速度改变原有社会运动状态的原因,更有其社会速度根深蒂固的历史和文化渊源。从***所著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从红军时期的“肃反运动”到“土地改革”再到“反右派运动”中,都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些“浩劫”,就是蒋介石的一生也不乏这种形影,可见,“十年浩劫”的发生绝不是孤立的历史事件,是“命运”所注定的。显然,“文革”等于是“浩劫”的结论,是有失偏颇的,对于中华民族发展来说这种思维逻辑的本身就是一种历史的“浩劫”。今天再回过头换一个新角度重新审视包括“文革”在内的一系列思想历史事件,抛开其本来面目和主观意愿不论,仅就“革命”的方式方法而言,将其放在中华民族所有历史事件中整体研究,就会发现,不管有怎样的不同其共同之处是都具有无视人性侵害人权的共同特征,缺乏对人的认识,缺乏对人格尊严的尊重,更是封建专制人文化和社会文化在历史事件中的具体体现,尤其是“文革”的“武斗”现实更是重演了因专制功能丧失而引起历史曾经的“军阀混战”那一幕,是那段历史的缩影集中再版,其形式又是历史上“风闻言事”的继承。誰人背后不“参”人?谁人名下无人“参”?是对建国后一系列思想历史事件的真实写照,差别也仅仅在于落到他人头上还以为这就是“革命”,后来身临其境才突然意识到是对人格的蔑视,是对人的尊严的侵犯,更可怕的是一旦其恢复革命者的本来面目,那些痛苦得来的意识也就随之烟消云散,对他人同样接着施以同样的“革命”,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上溯中国几千年历史,这种有损于人格尊严的事例比比皆是,诸如,员工顾客遭到业主的强行搜身、乡镇干部自恃权势强行摊派并闯入民居挨门逐户收缴财产以抵税费、官僚自恃国家公众利益强行圈地拆迁等等,更为严重的是司法部门为其鸣锣开道,甚至“文革”中常见的“挂大牌子”、五花大绑、抓头发、逼迫下跪、私设公堂、刑讯逼供等等在今天依然是司空见惯,更为可怕的是这种用更大封建专制治理封建专制的人性人权践踏,以为民主为荣,殊不知,却是孕育着未来的又一次“十年浩劫”,甚至是“百年浩劫”。一方面对“文革”那些“浩劫”行为深恶痛绝,可另一方面却又对他人施以这马克思所谓的“非常暴力手段、强迫接受自己意志”之“革命”,如此践踏人权侮辱人格尊严的“革命”,恰恰是背离了革命,马克思主义典型的封建专制主义(难怪马克思主义符合中国国情)。人的权力得到尊重,人的尊严不容侵犯,这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特征,也是现代民主法制的人文化和社会文化的重要内涵 。“浩劫”绝不是“***”的错,更不能罪于“***”。
矛盾、冲突 、斗争是社会运动加速度的本质,是一切事物不断深入发展的原始动力,是改变原有社会运动状态、促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基本实现方法。矛盾、冲突、斗争本身是没有错误的,错就错在对矛盾、冲突、斗争内涵的狭隘理解,错就错在试图消灭矛盾、冲突、斗争变成是违反侵害人性人权的暴力。协调、和平、统一需要规范主体活动的规则,也需要道德(孔孟文化),同样矛盾、冲突、斗争更离不开规则和道德,应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尤其是政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矛盾、冲突、斗争与协调、和平、统一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而“孔孟文化”尤其是“孔孟文化”的“惟我独尊”和“愚忠奴性”这两面性恰是否定矛盾、冲突、斗争,片面为仁义、中庸、不争、无为的统一文化(时髦所说的“羊文化”),缺少的是与之对立统一的对立文化(时髦所说的“狼文化”)那部分,始终没有建立起矛盾、冲突、斗争的规则和道德(“文化革命”文化中的“春秋战国”文化),在统一文化的“孔孟文化”中,不仅不能正确认识矛盾、冲突、斗争的对立在人类社会中的功能作用,反而否定“春秋战国”在“文化革命”中的科学,并竭力予以消灭惟恐后患,尽管是这样,但依然改变不了“惟我独尊”和“愚忠奴性”之间所存在的对立性,这也注定“孔孟文化”其本身也是矛盾、冲突、斗争的产物,也是不断“文化革命”的产物,是发展运动的,是速度中有加速度的发展,是波动的运动,只不过是其经历的历史时间太长,长达两千多年,致使其“文化革命”或文化加速度现象不为明显而已。事实证明,中华民族历史并没有因“孔孟文化”其矛盾、冲突、斗争而就有过片刻的停止歇息,“春秋战国”的动乱更是没能和谐的无影无踪。“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心和谐”,如果这种和谐否定对立,蔑视对立文化,就是否定运动,就是禁锢人类社会前进发展的脚步。中华历史***,革命的意义就是续写上对立文化,将“孔孟文化”中否定对立的内涵祛除,将积极意义的统一文化部分与现代对立文化整合形成新的对立统一的人文化和社会文化——国家民族文化,这个新的国家民族文化就是“孙毛文化”。孔孟文化追求的是社会运动的匀速度,而“孙毛文化”追求的是社会运动的匀速度和加速度的对立统一,与孔孟文化相比,则更显得是“文化革命”的文化。到此,可以知道“文革”的失败不是偶然的,是人类(社会)运动规律所决定的,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人文化和社会文化所决定的,是文化中缺少对立文化尤其是权力文化中缺少官僚意识与国家民众意识对立的文化、缺少对立统一形成的文化及构成社会文化基础的人文化、缺少现代人性人权意识为内容所导致的,总之,是命(命运)里注定的。总结历史,启示后人,“***”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历史“演化论”系统工程,包括人文化革命(思想文化革命)和社会文化革命。没有人文化的文化革命为基础的社会文化革命必将是失败的革命,因此,该抛弃的是没有人性人权意识的官僚(王道)***,***中该清除的是“惟无产阶级独尊”的官僚(王道)意识,继承发展的是建立以现代人性人权的国民(民道)意识为内容的人文化革命或各阶级地位平等共同参与民主的第二次、第三次“***”。只有“孙毛文化”“孙毛思想”才能救中国,也只有“孙毛文化”“孙毛思想”才能复兴中国,这就是***留给后人最重要的文化思想财富。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重新认识先辈曾不息奋斗过的众多命题,可以说“科教兴国”不过是“五•四”运动的“民主、科学”的翻版。这一切意味深长,意味着中华民族不断重蹈覆辙,重复地走在前人曾走过的路上。“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洋务运动”、“维新改良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直到现在,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历史进程始终挣脱不了孔孟思想孔孟文化的围栏圈进,不断地从终点回到起点,不知不觉又是一个“打倒孔家店”的新纪元,更有甚者连这种轮回都没有意识到。为此,已经付出了“百年屈辱”,但依然那么自负,中华民族莫不然真有一天被开除球籍。既然中华民族的“命运”注定了这场“第三次中华历史***”的风暴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宁可选择让它来的早些吧!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呢?清醒认识的***,是用他自己的一生在披荆斩棘不畏艰险试图“杀”出“孔孟文化”的重围,虽说搏杀的体无完肤,但为后代至少开启了一个艰难困苦的新“命运”。“***”历史命题的提出,要远比“科学民主”、“改革开放”、“科教兴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等等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超凡脱俗,也必将深刻地影响中华民族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有人说“沁园春,雪”诗是胡乔木写的,诗为言志,可胡乔木有着此等高远的思想境界宏大的政治气魄吗?“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表现,胡乔木真的如诗所表现的引领历史吗?不过是随波漂浮的枯叶,与诗的宏大意境相去太远,要说他能写出如此的诗你觉得可信吗?反正我不信!要说到个别文字语法的润色倒是有可能。“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既然有了第一次,相信一定会有后人续写***生前说过的“***”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直至冲出“孔孟文化”的封建王朝,“第三次中华历史***”的社会大变革,最终拓展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新天地新“命运”。相对于西方资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几百年历史,孙中山、***亲身实践并开启的这“第三次中华历史***”的百多年历史,也不过仅仅是个开始,已经有了开始,成功还会遥远吗?仅此而言,***一生的失败毫无疑问是中华民族的成功。
六
新的人文化和社会文化从诞生到被社会普遍所接受,往往要经历从排斥到承认的漫长而艰苦历程,这是社会运动惯性原理所决定的正常现象。孔子有,曹操也有,***更是如此的历史境遇。这一现象告诉我们一个重要推论,今天不被承认的人文化和社会文化也许就是明天新的人文化和社会文化。
现实中,千变万化千姿百态万象更新的文化花朵,盛开在纷繁复杂的社会花园,勾勒出一幅令人神往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图画,美丽就在于千奇百怪,每时每刻都会获得不同以往的新感受,就在于明天的景色不同于今天的景色。面对这美丽的社会大花园,任何文化观念都不能作为判别真理谬误的唯一标准,百年前外来的“大胡子”没能解决中国文化革命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似乎更适合封建专制的人文化),更绝非上帝为中华民族文化花卉指手画脚的主宰。中国人文化和社会文化大花园的主人、中国社会的上帝、中华民族的主宰是中国人民,人文化的唯一标准是人性人权,社会文化的唯一标准是民性民权,因此,探寻文化的本身是非曲折其实并不重要,更无需刻意究竟,而建立民学说的社会花园内在法则,这一法则应体现客观世界的多样性,并形成相应的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等人文化和社会文化体系则至关重要。每个人有每个人自己的爱好,评价花朵美丽的体系、视角、取舍自然也是不同的,因此,人民的含义落实到具体事情上往往是指大多数或不同中的多数,人性人权也变成大多数或多数认可的人心和意识,民性民权也变成大多数人形成的社会意识,于是,人民或人性人权或民性民权的具体实现中就存在着一个技术手段表现问题,不同的技术手段表现出的结果是不同的。受此决定,人民在社会花园活动中有可能会发生判断上的失误,做出错误的选择,当然结论是历史而不是现实做出的,但新文化终究会被人民所认识接受,这一点是任何时代的中华民族、任何思想观念的人们、任何政治集团都必须的价值观!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和文化是这社会花园的肥沃土壤,永远都是中华文化中华思想的老祖宗,惟有从这土壤中生长出的文化思想才最具有持久生命力。
如果说民权是人社会权利(公权),人权是人个体权利(私权),那么人权无疑是民权的基础,是民权的道德,其分属不同的“道”说。说到底,人性人权是人文化的文化,民性民权是社会文化的文化,以人性人权发展为主线不仅是人文化的“历史文化革命”,也是民性民权的社会文化运动的主脉络,阶级地位可以变,文化、思想、价值观等可以有所不同,而人类追求人性人权的最高境界却是亘古永恒的。既对立又统一的民权与人权,共同是团结,是平等民主的团结,是既有共性统一又不失个性对立的团结,决不是惟我独尊领导下的抹杀个性所谓万众一心的那个团结(美其名曰: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努力不是扼杀不同方向的分力而是通过遵循社会法则最终形成社会合力的过程;奋斗是共同对外的“拼杀”,又不失相互间的竞争,是以民主为舞台“有法可依,依则而行”的演出形式,拼杀、竞争也包含着和谐与和平,是对立统一。历史需要一种新的、先进的、符合时代发展的“孙毛文化”植根中华民族灵魂,把中华民族看待、研究、解决问题的思维提升到民学说的新境界:让民主取代强权;让法制取代暴力;让和平共和取代你死我活;让公平公正取代“惟我独尊”;让万象更新的生机勃勃取代“愚忠奴性”的万马齐喑,使民主、和平、平等、尊重、协商成为中华民族最高行为准则,也成为中华民族继“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第一代人文化之后的第二代人文化,更成为现代“儒教”内容的核心,这些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所蕴涵着的人文化和社会文化。
千千万万中华优秀儿女浸透在祖国大地上的鲜血,在某些人的眼中真的是“天上采下的虹”那么美丽吗?***对自己一生的总结论,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所付出“血”和“泪”的总结。
七
如果把中华民族比做人,那么这个人同样也有自己不断的人生革命,这个不断的人生革命就构成了中华思想中华文化发展史构成了中华民族之“命运”。中华思想中华文化的发展史中华民族之“命运”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由轩辕黄帝所开创的奴隶社会文化思想体系,称之为远古文化远古思想(确切地说,这个时期的社会变革应该是“第一次中华历史***”,但已无史料);第二阶段,由孔子、老子、秦始皇、汉武帝等所建立的封建专制文化思想体系,称之为孔孟思想孔孟文化,所经历的社会变革称之为“第二次中华历史***”;第三阶段,由孙中山、***所创立的民主(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体系,称之为“孙毛思想”“孙毛文化”,其时期的社会变革称之为“第三次中华历史***”。毫无疑问每一个文化思想阶段每一次中华历史***都是一次中华民族的再造,中华民族“命运”之转折,而“孙毛文化”的伟大历史意义就是将中华民族“命运”投胎民学说再生,再造一个历史从未有过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颠的新中华民族。如果把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发展历史所形成的中华文化用“儒教”来概括的话,那么今天所说的“儒教”内涵已经超越“孔孟文化”历史阶段即将进入到“孙毛文化”的历史发展阶段,当然其中对中华民族影响最为深刻的是孔孟文化孔孟思想,是“第二次中华历史***”,也是“孙毛文化”历史发展阶段更是“第三次中华历史***”所永远绕不开的情结。不可否认的是历史上没有哪一场战争能比“鸦片战争”对中华民族的影响再大再深刻再刻骨铭心的了,其原因就是这场战争它开启了孔孟文化消亡的漫漫征程,不仅是对社会文化更是对人文化,同时也宣告了“第三次中华历史***”的开始,“孙毛文化”历史发展阶段的即将到来。孙中山的民权思想和***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想构成了“孙毛文化”的民学说,也构成了未来“儒教”的基本教义,这个民学说的“道”或“上帝”就是所有的中国人民,尽管孙中山和***为此经历的是一次又一次被嘲笑的失败。随着“孙毛文化”在中国的发展确立,一个全新的人类社会形态,一个全新的人类文化文明。正如***在评述自己一生时说过,自己一生办了两件大事,一件是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无疑成就了他二十世纪伟人的历史地位;另一件是创建新中华民族转折中华民族之“命运”,将“第三次中华历史***”推进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新认识,中华民族第一次提出了“***”的历史命题,这又使***可与轩辕、孔子、老子、秦始皇、汉武帝比肩齐名,中华思想中华文化发展史上涌现出的又一位具有里程碑标志性意义的文化思想巨人。第一件大事只是赋予了“新中国”在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中具有“唐宋元明清”的一般意义,第二件大事无疑赋予了“新中国”的文化性具有其历史战略性,使“新中国”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历史中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孙中山将并列成为新一代中华思想中华文化的人文始祖。
孔孟思想有着两千多年前历史的局限性,同样孙中山、***也不可能超越自己的历史,超凡自己的文化,天才的另一面总是庸才,不能因天才而无视庸才,因庸才而否定天才。于是,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有不犯错误的历史伟人(政党),和其历史功绩一样,错误同样也是刻骨铭心的历史性的,如果确实有完美无暇之人(政党),那也是庸人(政党),平庸的连错误历史都懒得去记忆。***与中华历史上的所有伟人一样是天才,但不是完人,更不是神仙,有高于凡人的伟大之处,也有普通人所具有的人性之弱点,其中,有伟大也有渺小,有成功也有惨败,和孙中山无法逃脱成也***败也***的“命运”一样,***同样也没能跳出成也***败也***的历史局限。
伟大复兴的中华民族,这部“***”历史大书,尤其文化内涵,就真的自以为是了吗?中华民族的历史、今天和未来这个***心中的“梦”究竟是怎样的?如果说“孔孟文化”具有的是阴柔之美的话,纵然那宽大温暖的翅膀下紧紧地围护着中华民族涉过千难万险,但却也致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渐渐地丧失了那气贯长虹的阳刚之气,那么“孙毛文化”所具有的就正是那大气阳刚。这一切,是一切复兴路上的中华后人都要更为深入解开的谜,读出“孙毛文化”的历史内涵。
在同时代乃至今天的人们看来,“批林”就“批林”!为何非要把两千多年前的“孔孟”揪出来批上一通呢?一切显得滑稽可笑,尤其是身受冲击的知识分子们百思不得其解。其实不然,孔孟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它左右着中华民族思想、道德和价值观、行为规范,是中华民族本质中最根深蒂固的“命运”,是中国的人文化也就是思想文化。
由孔孟思想创立的孔孟文化追求的是“王道”秩序不变的静止性,也称之为静止社会文化。以人的视角审视人、社会及一切,孔孟思想就如一部人性裁剪机,为适应统治阶级的“王道”乐土,将中华民族的人性人权裁剪得支离破碎,以求某种秩序和某种统治权利绝对的稳定不变,这孔孟文化思想的核心,就是今天依然成为思想知识界的出发点和归宿。然而,人类社会及至宇宙世界绝不会因为孔孟文化的静止性而静止不动,于是,孔孟文化渐趋落伍于人类文化的民学说,成为腐朽堕落的人文化和社会文化。当西方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建立了适应宇宙运动特性的运动社会文化,尤其是十九世纪进入中国与孔孟文化面对面交锋,孔孟文化愈发显露出自身的运动劣势,就是今天,人们在全局或某领域建立新秩序时,仍然自觉或不自觉地应用着“孔孟文化”的静止特性。
“惟我独尊”和“愚忠奴性”构成了孔孟文化的两面性,因此,演化出的社会伦理——政治伦理、经济伦理、思想伦理、人性伦理等等,成了“克己复礼”真实内涵最好的注释。特定的“春秋战国”历史时期,从中诞生的孔孟思想无疑是先进的,而且也确实统一、维护、发展了中华民族,这些伟大的历史功绩无人能诋毁抹杀。然而,过去的伟大中必然包含着今天更大的失败;昨天的得,意味着今天的失,这是客观世界的运动惯性原理所决定的。任何社会(人)总保持其原有思维模式沿着原有“命运”直线轨迹匀速文化运动,直到“文化革命”(文化外力)迫使它(他)改变文化运动状态为止——或改变思维模式或改变“命运”直线轨迹或改变匀速文化运动,这就是社会(人)运动惯性原理。显然,社会运动惯性也就是社会运动状态的静止性,于是,孔孟思想的惯性作用,保持中国几千年社会状态匀速运动的孔孟文化,在今天已是事实,在今天的历史是必须承认的事实:承认“王道”落后于人类兴起的“民道”;承认孔孟文化的静止性与人类社会运动性的冲突,它所形成中华民族难以克服的致命文化思想弱点更是不容无视,这一切最终铸就了中华民族认识世界及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的狭隘偏见性,束缚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克服社会运动惯性决非易事,不仅需要文化外力的付出,就是文化内力的付出也是不可避免的,有时这种付出要比惯性代价更大,这个代价就是谈虎色变的“战争”,就是一百个不愿意接受的“春秋战国”。
就人类而言,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宗教信仰,这难道是偶然的吗?其实宗教信仰就是各个民族的人文化,但又不完全等同于人文化,严格说是人文化部分内容规范发展到说教阶段的产物,是某些具有标准规范化的人文化,于是,几乎可以说,社会文化就是社会宗教信仰,当然,也有其教化的另一面性——奴化,也会因此而产生相应的社会负面作用,形成发展中难以克服的思维模式和社会运动惯性,这也就是“文艺复兴”为什么也叫“宗教改革”的原因,也是宗教为什么要改革的原因。显然,宗教(文化)所具有的思维定势和社会运动惯性,既是宗教(文化)的最大优点,也是宗教(文化)的最大缺点。心灵浮尘,寰宇漂浮,总有寄托,那么是不是就惟独中华民族背离这个规律而没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没有被教化呢?同样也有,而且极端奴化,那就是统治中华民族思想几千年的“儒教”,只不过是存在于中华民族心灵的潜意识,或者说还没有发展到系统说教的阶段。显然,中国的所谓无神论者是不客观的。作为同民族,同文化,不管是资本主义的信仰者,还是共产主义的捍卫者;不管是腰缠万贯的强势集团,还是一贫如洗的弱势群体,其心灵里都有一个“儒教”所塑造的意识自我,一言一行也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孔孟文化特性,无论是***还是***在这一点上是与生俱来的统一,不然怎么会都叫作中华民族呢?因此,“***”不仅决不应该是消灭“儒教”,也不可能消灭得了,而且应该是类似“宗教改革”的“儒教改革”,“儒教改革”的“***”,从教化革命意义上说也是发扬光大“儒教”的“***”,名正言顺地确立“儒教”与其作用影响相适应的社会地位。“***”是新文化迫使旧文化的整个社会运动状态的改变,决不应该是针对某些阶级、个人、社会运动状态的革命,更不能有置身其外的人和超脱的阶级,更不能将整个社会运动状态纳入进自己的运动状态,而是涉及全中华民族的“儒教”内容的宗教改革。可见,文化革命也需要文化,需要文化革命的文化,既有“春秋战国”的文化,也有“秦汉一统”的文化,还有“汉武帝”的文化,总之,既有对立文化也有统一文化,是对立统一的文化。“文革”的文化是“孔孟文化,其所犯的错误之中理所当然就有这种孔孟思想的印记,印记本身就将应该具有超越一切的“***”狭隘地限制在所谓无产阶级思想范围内,失去了人文化革命基础,丧失了文化那本应有的革命性、历史性和民族性,根本注定了是在用“孔孟思想”革“孔孟文化”的命。这一荒唐的封建专制治理专制封建就是民主结局,恐怕是***所无法历史超脱的。
变革是社会运动,是剧烈的社会运动,既为运动就必然具有客观现实运动的一切特性,具有作用力、反作用力、质量、加速度等诸多要素,也具有其社会发展(社会推动力:F)与“社会文化革命”(社会加速度:a)成正比,与社会文化和社会容量(包含社会人质量和社会物质量)的乘积(社会质量:m)成正比的运动规律;更具有其人发展(人推动力:F)与“人文化革命”(人加速度:a)成正比,与人文化和社会人数量(由人文化关系所直接联接的人群数量)的乘积(社会人质量:m)成正比的运动规律。由此,可知社会发展并不等于速度,等于的是加速度,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是文化,而是不为人鲜知不知不觉发生的那个不断的“文化革命”,只有加速度那“文化革命”才能克服人类(社会)运动惯性改变原有的人类(社会)运动状态;可知“文化革命”的推动发展力,表现在历史,也有方向的正负之分,其内涵更是方向的正负之和;可知社会发展并不是人越少越好,无法想象一个区区几十万人口的国家会是世界强国,这是社会质量内涵所决定的。
——在这一社会运动规律中,文化反应的是适应宇宙运动状态的物质(人类世界)运动状态,表现为某一历史时期相对稳定的运动速度,于是,那个不断变化物质(人类世界)运动状态的“文化革命”,则表现为某一历史时期相对稳定的加速度,由此推得,社会文化反应的是社会的运动状态表现为社会运动速度,人文化反应的是人的运动状态表现为人运动速度,“社会文化革命”则反应的是社会运动状态的变化表现为社会运动加速度,“人文化革命”则反应的是人运动状态的变化表现为人运动加速度;在这一社会运动规律中,文化与其社会容量的乘积等于物质(人类世界)质量,于是,社会文化和其社会容量(包含社会人质量和社会物质量)的乘积等于社会质量,人文化和其社会人数量的乘积等于社会人质量(社会学的概念),这其中社会人质量是人类社会的核子质量,当然是一切社会质量的核心社会质量,因此,社会发展的实质是核心社会质量的发展,其核心是人发展,人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人文化——“人文化革命”。
——文化反应的是适应宇宙运动状态的物质(人类世界)运动状态,表现为某一历史时期相对稳定的运动速度,既然有速度的存在,那么就必然有动能的存在,于是,1/2文化平方与物质(人类世界)质量的乘积反应的是某一历史时刻物质(人类世界)所具有的能量,表现为物质(人类世界)动能,进而推出,1/2社会文化平方与社会容量(包含社会人质量和社会物质量)的乘积反应的是某一历史时刻这个社会所具有的能量,表现为这个社会的社会动能;1/2人文化(或阶级文化或族群文化)平方与社会人数量(由人文化或阶级文化或族群文化关系所直接联接的人群数量)的乘积反应的是某一历史时刻这个人(或这个阶级或这个族群)所具有的能量,表现为这个人的人动能(或这个阶级的阶级动能或这个族群的族群动能)。可见,一个国家民族综合国力反应的是这个国家民族在某一历史时期(基于文化相对不变的稳定时期而言)所具有的能量,表现1/2国家民族文化平方与国家民族容量(包含社会人质量和社会物质量)的乘积为这个国家民族的国家民族动能,显然,国家民族综合国力的核心动能是人动能。
——文化反映的是适应宇宙运动状态的物质(人类世界)运动状态,表现为某一历史时期相对稳定的运动速度,既然有速度,则就必然有速度差异既文化差异,速度差异既文化差异构成了加速度既“文化革命”命题的前提条件;速度差异既文化差异表明速度具有的相对性既文化具有的相对性,这种差异之间的相对性意味着“文化革命”的相对性国家民族综合国力的相对性,差异对象的不同,“文化革命”以及国家民族综合国力的内容形式也是不同的。比如“文化革命”,其经历的历史时期(时间)越短,其“文化革命”(加速度)性越发彰显,其释放出的能量也越强大,其中的破坏力也越大破坏性也越突出,而经历的历史时期(时间)越长,则“文化革命”(加速度)性越发隐蔽,释放出的能量也越是弱小,其中的破坏力也越小破坏性也越不被人觉察,这并不意味着“文化革命”所历经的历史时期(时间)就越长越好,但也并意味着“文化革命”所历经的历史时期(时间)就越短越好,甚至有时(时间)极短的能量大的突变为破坏性的“浩劫”甚至是残酷血腥战争的“文化革命”,那也是人类不得而为之的一种或许是最好的选择。一旦差异之间形成相互(注意,这里说的是相互)作用,加速度也随之形成“文化革命”也随之发生,可见,“文化革命”是随时随地都在发生,不仅有历史之间的“文化革命”,还有现实文化不同之间和不同文化种类之间的“文化革命”,不仅有人文化、社会文化、国家民族文化的“文化革命”,更有人类文化、阶级文化的“文化革命”,这些决定了人之间、阶级之间“文化革命”发生的必然,也决定了国家民族之间“文化革命”发生的必然。如果说,地缘关系直接导致了人之间、阶级之间、国家民族之间“文化革命”的发生,那么经济全球化无疑将加剧这些“文化革命”,尤其是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革命”。我们这个人类世界,不仅有“中华历史***”等这类各个民族的“民族历史***”,更有整个人类的“人类历史***”,显然,包括国家民族的形成以及经济全球化都是“人类历史***”的产物;动能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差异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存在,这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总是存在的,也总是保持相等的,无论对于关系体的任何一方,其具有的破坏性更总是存在的,构成了人类一切发展的内在动力,内在动力具有的两面性。尽管这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等的,也总是具有两面性,但作用到各个国家、民族、社会、阶级、人的具体结果却是不尽相同的,显然,这与各个国家、民族、社会、阶级、人的社会质量有关,社会质量大的结果变化小,社会质量小的结果变化大。这是社会大爆炸理论,在人类世界相互错综复杂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中,大社会质量的国家民族最具有稳定性,但也最不容易发生“文化革命”,可一旦发生“文化革命”其释放出的能量对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是小社会质量的国家民族所无法承受的能量,而小社会质量的国家民族则最容易发生“文化革命”,但稳定性却最差,即使发生了“文化革命”其释放出的能量对世界的影响也是微弱的,极易被意识所忽略,因此,在“文化革命”和稳定性的对立统一中,无论是大质量的国家民族还是小质量的国家民族,总是处于分分合合,或迫于“文化革命”的需要,或迫于稳定性的需要,于是,速度中总有加速度,加速度中总有速度;文化中总有“文化革命”,“文化革命”中总有文化。
总结上述,似乎可以这样说,差异性(对立或斗争)是“文化革命”的必要条件,没有差异性就不会有运动,没有差异性的人类就不会有人类的发展,没有差异性的社会就不会有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总是“成也差异,败也差异”。于是,一个健康富有活力的社会,也必然是一个政治差异、经济差异、思想差异丰富多彩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社会,伴随着层出不穷的“文化革命”,同时也必然是矛盾、斗争、冲突错综复杂的社会。这一人类(社会)运动规律及丰富的内涵正是“新***”所总结出的结论,更是“批林批孔”试图解密的真理。
人文化是社会一切包括社会运动最核心的本质,是社会运动能量最核心的能量。于是,这个世界上的文化(人类文化)大致可分为“速度文化”既静止文化和“加速度文化”既运动文化既“文化革命”文化这两大类,但这并不意味着速度中就没有加速度,加速度中就没有速度。显然,“孔孟文化”是“速度文化”既静止文化的典型代表。当然,社会运动呈现的是更为大乱的天下,而静止文化又怎能适应这一社会运动规律呢?自然是“孔孟文化”无法調控中华民族在社会变革时期的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理性地沿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前进。孔孟文化追求的是速度文化,加速度文化既“文化革命”文化恰恰是孔孟文化的致命缺陷所在,一旦遭遇“文化革命”迫使社会运动状态发生突变,其文化运动性的空白便使中华民族无法适应,失去理智暴露出人类最原始的动物本性,经过一番腥风血雨之后,最终又回到了“孔孟思想”的文化禁锢中,中华民族由此失去了前进的本质动力。从汉朝到唐朝,从宋朝到清朝,莫过于“你不行,推翻你!我上来一定比你强”,可到头来都不过如此,虽然有社会速度,但却没有社会加速度,依然改变不了封建社会人学说的社会运动状态。尽管历史上也出现了“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等所谓的太平盛世,可中华民族仍然是一部长而又长绵延数千年匀速文化运动(相对“孔孟文化”而言)的封建史,社会的发展实质上是保持社会运动惯性停留在人学说状态,就是被奉为革命的李自成、洪秀全的农民运动,即便是胜利了,中国的历史也不过是多添了几个帝王而已。
五
运动既为对立统一,社会运动既为社会对立统一,没有对立就没有加速度,就没有运动状态的变化;没有统一就没有速度,就没有运动状态变化的变化(协调平衡),对立统一的社会运动就是社会加速度与社会速度的对立统一。“文革”十年“浩劫”的发生不是偶然的,不仅有其社会加速度改变原有社会运动状态的原因,更有其社会速度根深蒂固的历史和文化渊源。从***所著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从红军时期的“肃反运动”到“土地改革”再到“反右派运动”中,都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些“浩劫”,就是蒋介石的一生也不乏这种形影,可见,“十年浩劫”的发生绝不是孤立的历史事件,是“命运”所注定的。显然,“文革”等于是“浩劫”的结论,是有失偏颇的,对于中华民族发展来说这种思维逻辑的本身就是一种历史的“浩劫”。今天再回过头换一个新角度重新审视包括“文革”在内的一系列思想历史事件,抛开其本来面目和主观意愿不论,仅就“革命”的方式方法而言,将其放在中华民族所有历史事件中整体研究,就会发现,不管有怎样的不同其共同之处是都具有无视人性侵害人权的共同特征,缺乏对人的认识,缺乏对人格尊严的尊重,更是封建专制人文化和社会文化在历史事件中的具体体现,尤其是“文革”的“武斗”现实更是重演了因专制功能丧失而引起历史曾经的“军阀混战”那一幕,是那段历史的缩影集中再版,其形式又是历史上“风闻言事”的继承。誰人背后不“参”人?谁人名下无人“参”?是对建国后一系列思想历史事件的真实写照,差别也仅仅在于落到他人头上还以为这就是“革命”,后来身临其境才突然意识到是对人格的蔑视,是对人的尊严的侵犯,更可怕的是一旦其恢复革命者的本来面目,那些痛苦得来的意识也就随之烟消云散,对他人同样接着施以同样的“革命”,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上溯中国几千年历史,这种有损于人格尊严的事例比比皆是,诸如,员工顾客遭到业主的强行搜身、乡镇干部自恃权势强行摊派并闯入民居挨门逐户收缴财产以抵税费、官僚自恃国家公众利益强行圈地拆迁等等,更为严重的是司法部门为其鸣锣开道,甚至“文革”中常见的“挂大牌子”、五花大绑、抓头发、逼迫下跪、私设公堂、刑讯逼供等等在今天依然是司空见惯,更为可怕的是这种用更大封建专制治理封建专制的人性人权践踏,以为民主为荣,殊不知,却是孕育着未来的又一次“十年浩劫”,甚至是“百年浩劫”。一方面对“文革”那些“浩劫”行为深恶痛绝,可另一方面却又对他人施以这马克思所谓的“非常暴力手段、强迫接受自己意志”之“革命”,如此践踏人权侮辱人格尊严的“革命”,恰恰是背离了革命,马克思主义典型的封建专制主义(难怪马克思主义符合中国国情)。人的权力得到尊重,人的尊严不容侵犯,这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特征,也是现代民主法制的人文化和社会文化的重要内涵 。“浩劫”绝不是“***”的错,更不能罪于“***”。
矛盾、冲突 、斗争是社会运动加速度的本质,是一切事物不断深入发展的原始动力,是改变原有社会运动状态、促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基本实现方法。矛盾、冲突、斗争本身是没有错误的,错就错在对矛盾、冲突、斗争内涵的狭隘理解,错就错在试图消灭矛盾、冲突、斗争变成是违反侵害人性人权的暴力。协调、和平、统一需要规范主体活动的规则,也需要道德(孔孟文化),同样矛盾、冲突、斗争更离不开规则和道德,应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尤其是政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矛盾、冲突、斗争与协调、和平、统一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而“孔孟文化”尤其是“孔孟文化”的“惟我独尊”和“愚忠奴性”这两面性恰是否定矛盾、冲突、斗争,片面为仁义、中庸、不争、无为的统一文化(时髦所说的“羊文化”),缺少的是与之对立统一的对立文化(时髦所说的“狼文化”)那部分,始终没有建立起矛盾、冲突、斗争的规则和道德(“文化革命”文化中的“春秋战国”文化),在统一文化的“孔孟文化”中,不仅不能正确认识矛盾、冲突、斗争的对立在人类社会中的功能作用,反而否定“春秋战国”在“文化革命”中的科学,并竭力予以消灭惟恐后患,尽管是这样,但依然改变不了“惟我独尊”和“愚忠奴性”之间所存在的对立性,这也注定“孔孟文化”其本身也是矛盾、冲突、斗争的产物,也是不断“文化革命”的产物,是发展运动的,是速度中有加速度的发展,是波动的运动,只不过是其经历的历史时间太长,长达两千多年,致使其“文化革命”或文化加速度现象不为明显而已。事实证明,中华民族历史并没有因“孔孟文化”其矛盾、冲突、斗争而就有过片刻的停止歇息,“春秋战国”的动乱更是没能和谐的无影无踪。“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心和谐”,如果这种和谐否定对立,蔑视对立文化,就是否定运动,就是禁锢人类社会前进发展的脚步。中华历史***,革命的意义就是续写上对立文化,将“孔孟文化”中否定对立的内涵祛除,将积极意义的统一文化部分与现代对立文化整合形成新的对立统一的人文化和社会文化——国家民族文化,这个新的国家民族文化就是“孙毛文化”。孔孟文化追求的是社会运动的匀速度,而“孙毛文化”追求的是社会运动的匀速度和加速度的对立统一,与孔孟文化相比,则更显得是“文化革命”的文化。到此,可以知道“文革”的失败不是偶然的,是人类(社会)运动规律所决定的,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人文化和社会文化所决定的,是文化中缺少对立文化尤其是权力文化中缺少官僚意识与国家民众意识对立的文化、缺少对立统一形成的文化及构成社会文化基础的人文化、缺少现代人性人权意识为内容所导致的,总之,是命(命运)里注定的。总结历史,启示后人,“***”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历史“演化论”系统工程,包括人文化革命(思想文化革命)和社会文化革命。没有人文化的文化革命为基础的社会文化革命必将是失败的革命,因此,该抛弃的是没有人性人权意识的官僚(王道)***,***中该清除的是“惟无产阶级独尊”的官僚(王道)意识,继承发展的是建立以现代人性人权的国民(民道)意识为内容的人文化革命或各阶级地位平等共同参与民主的第二次、第三次“***”。只有“孙毛文化”“孙毛思想”才能救中国,也只有“孙毛文化”“孙毛思想”才能复兴中国,这就是***留给后人最重要的文化思想财富。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重新认识先辈曾不息奋斗过的众多命题,可以说“科教兴国”不过是“五•四”运动的“民主、科学”的翻版。这一切意味深长,意味着中华民族不断重蹈覆辙,重复地走在前人曾走过的路上。“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洋务运动”、“维新改良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直到现在,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历史进程始终挣脱不了孔孟思想孔孟文化的围栏圈进,不断地从终点回到起点,不知不觉又是一个“打倒孔家店”的新纪元,更有甚者连这种轮回都没有意识到。为此,已经付出了“百年屈辱”,但依然那么自负,中华民族莫不然真有一天被开除球籍。既然中华民族的“命运”注定了这场“第三次中华历史***”的风暴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宁可选择让它来的早些吧!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呢?清醒认识的***,是用他自己的一生在披荆斩棘不畏艰险试图“杀”出“孔孟文化”的重围,虽说搏杀的体无完肤,但为后代至少开启了一个艰难困苦的新“命运”。“***”历史命题的提出,要远比“科学民主”、“改革开放”、“科教兴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等等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超凡脱俗,也必将深刻地影响中华民族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有人说“沁园春,雪”诗是胡乔木写的,诗为言志,可胡乔木有着此等高远的思想境界宏大的政治气魄吗?“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表现,胡乔木真的如诗所表现的引领历史吗?不过是随波漂浮的枯叶,与诗的宏大意境相去太远,要说他能写出如此的诗你觉得可信吗?反正我不信!要说到个别文字语法的润色倒是有可能。“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既然有了第一次,相信一定会有后人续写***生前说过的“***”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直至冲出“孔孟文化”的封建王朝,“第三次中华历史***”的社会大变革,最终拓展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新天地新“命运”。相对于西方资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几百年历史,孙中山、***亲身实践并开启的这“第三次中华历史***”的百多年历史,也不过仅仅是个开始,已经有了开始,成功还会遥远吗?仅此而言,***一生的失败毫无疑问是中华民族的成功。
六
新的人文化和社会文化从诞生到被社会普遍所接受,往往要经历从排斥到承认的漫长而艰苦历程,这是社会运动惯性原理所决定的正常现象。孔子有,曹操也有,***更是如此的历史境遇。这一现象告诉我们一个重要推论,今天不被承认的人文化和社会文化也许就是明天新的人文化和社会文化。
现实中,千变万化千姿百态万象更新的文化花朵,盛开在纷繁复杂的社会花园,勾勒出一幅令人神往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图画,美丽就在于千奇百怪,每时每刻都会获得不同以往的新感受,就在于明天的景色不同于今天的景色。面对这美丽的社会大花园,任何文化观念都不能作为判别真理谬误的唯一标准,百年前外来的“大胡子”没能解决中国文化革命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似乎更适合封建专制的人文化),更绝非上帝为中华民族文化花卉指手画脚的主宰。中国人文化和社会文化大花园的主人、中国社会的上帝、中华民族的主宰是中国人民,人文化的唯一标准是人性人权,社会文化的唯一标准是民性民权,因此,探寻文化的本身是非曲折其实并不重要,更无需刻意究竟,而建立民学说的社会花园内在法则,这一法则应体现客观世界的多样性,并形成相应的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等人文化和社会文化体系则至关重要。每个人有每个人自己的爱好,评价花朵美丽的体系、视角、取舍自然也是不同的,因此,人民的含义落实到具体事情上往往是指大多数或不同中的多数,人性人权也变成大多数或多数认可的人心和意识,民性民权也变成大多数人形成的社会意识,于是,人民或人性人权或民性民权的具体实现中就存在着一个技术手段表现问题,不同的技术手段表现出的结果是不同的。受此决定,人民在社会花园活动中有可能会发生判断上的失误,做出错误的选择,当然结论是历史而不是现实做出的,但新文化终究会被人民所认识接受,这一点是任何时代的中华民族、任何思想观念的人们、任何政治集团都必须的价值观!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和文化是这社会花园的肥沃土壤,永远都是中华文化中华思想的老祖宗,惟有从这土壤中生长出的文化思想才最具有持久生命力。
如果说民权是人社会权利(公权),人权是人个体权利(私权),那么人权无疑是民权的基础,是民权的道德,其分属不同的“道”说。说到底,人性人权是人文化的文化,民性民权是社会文化的文化,以人性人权发展为主线不仅是人文化的“历史文化革命”,也是民性民权的社会文化运动的主脉络,阶级地位可以变,文化、思想、价值观等可以有所不同,而人类追求人性人权的最高境界却是亘古永恒的。既对立又统一的民权与人权,共同是团结,是平等民主的团结,是既有共性统一又不失个性对立的团结,决不是惟我独尊领导下的抹杀个性所谓万众一心的那个团结(美其名曰: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努力不是扼杀不同方向的分力而是通过遵循社会法则最终形成社会合力的过程;奋斗是共同对外的“拼杀”,又不失相互间的竞争,是以民主为舞台“有法可依,依则而行”的演出形式,拼杀、竞争也包含着和谐与和平,是对立统一。历史需要一种新的、先进的、符合时代发展的“孙毛文化”植根中华民族灵魂,把中华民族看待、研究、解决问题的思维提升到民学说的新境界:让民主取代强权;让法制取代暴力;让和平共和取代你死我活;让公平公正取代“惟我独尊”;让万象更新的生机勃勃取代“愚忠奴性”的万马齐喑,使民主、和平、平等、尊重、协商成为中华民族最高行为准则,也成为中华民族继“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第一代人文化之后的第二代人文化,更成为现代“儒教”内容的核心,这些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所蕴涵着的人文化和社会文化。
千千万万中华优秀儿女浸透在祖国大地上的鲜血,在某些人的眼中真的是“天上采下的虹”那么美丽吗?***对自己一生的总结论,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所付出“血”和“泪”的总结。
七
如果把中华民族比做人,那么这个人同样也有自己不断的人生革命,这个不断的人生革命就构成了中华思想中华文化发展史构成了中华民族之“命运”。中华思想中华文化的发展史中华民族之“命运”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由轩辕黄帝所开创的奴隶社会文化思想体系,称之为远古文化远古思想(确切地说,这个时期的社会变革应该是“第一次中华历史***”,但已无史料);第二阶段,由孔子、老子、秦始皇、汉武帝等所建立的封建专制文化思想体系,称之为孔孟思想孔孟文化,所经历的社会变革称之为“第二次中华历史***”;第三阶段,由孙中山、***所创立的民主(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体系,称之为“孙毛思想”“孙毛文化”,其时期的社会变革称之为“第三次中华历史***”。毫无疑问每一个文化思想阶段每一次中华历史***都是一次中华民族的再造,中华民族“命运”之转折,而“孙毛文化”的伟大历史意义就是将中华民族“命运”投胎民学说再生,再造一个历史从未有过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颠的新中华民族。如果把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发展历史所形成的中华文化用“儒教”来概括的话,那么今天所说的“儒教”内涵已经超越“孔孟文化”历史阶段即将进入到“孙毛文化”的历史发展阶段,当然其中对中华民族影响最为深刻的是孔孟文化孔孟思想,是“第二次中华历史***”,也是“孙毛文化”历史发展阶段更是“第三次中华历史***”所永远绕不开的情结。不可否认的是历史上没有哪一场战争能比“鸦片战争”对中华民族的影响再大再深刻再刻骨铭心的了,其原因就是这场战争它开启了孔孟文化消亡的漫漫征程,不仅是对社会文化更是对人文化,同时也宣告了“第三次中华历史***”的开始,“孙毛文化”历史发展阶段的即将到来。孙中山的民权思想和***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想构成了“孙毛文化”的民学说,也构成了未来“儒教”的基本教义,这个民学说的“道”或“上帝”就是所有的中国人民,尽管孙中山和***为此经历的是一次又一次被嘲笑的失败。随着“孙毛文化”在中国的发展确立,一个全新的人类社会形态,一个全新的人类文化文明。正如***在评述自己一生时说过,自己一生办了两件大事,一件是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无疑成就了他二十世纪伟人的历史地位;另一件是创建新中华民族转折中华民族之“命运”,将“第三次中华历史***”推进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新认识,中华民族第一次提出了“***”的历史命题,这又使***可与轩辕、孔子、老子、秦始皇、汉武帝比肩齐名,中华思想中华文化发展史上涌现出的又一位具有里程碑标志性意义的文化思想巨人。第一件大事只是赋予了“新中国”在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中具有“唐宋元明清”的一般意义,第二件大事无疑赋予了“新中国”的文化性具有其历史战略性,使“新中国”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历史中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孙中山将并列成为新一代中华思想中华文化的人文始祖。
孔孟思想有着两千多年前历史的局限性,同样孙中山、***也不可能超越自己的历史,超凡自己的文化,天才的另一面总是庸才,不能因天才而无视庸才,因庸才而否定天才。于是,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有不犯错误的历史伟人(政党),和其历史功绩一样,错误同样也是刻骨铭心的历史性的,如果确实有完美无暇之人(政党),那也是庸人(政党),平庸的连错误历史都懒得去记忆。***与中华历史上的所有伟人一样是天才,但不是完人,更不是神仙,有高于凡人的伟大之处,也有普通人所具有的人性之弱点,其中,有伟大也有渺小,有成功也有惨败,和孙中山无法逃脱成也***败也***的“命运”一样,***同样也没能跳出成也***败也***的历史局限。
伟大复兴的中华民族,这部“***”历史大书,尤其文化内涵,就真的自以为是了吗?中华民族的历史、今天和未来这个***心中的“梦”究竟是怎样的?如果说“孔孟文化”具有的是阴柔之美的话,纵然那宽大温暖的翅膀下紧紧地围护着中华民族涉过千难万险,但却也致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渐渐地丧失了那气贯长虹的阳刚之气,那么“孙毛文化”所具有的就正是那大气阳刚。这一切,是一切复兴路上的中华后人都要更为深入解开的谜,读出“孙毛文化”的历史内涵。